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原则内涵与实践应用探析 2025-11-10
返回列表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造价管理通常被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诸多具体环节。在后期结算与决算工作中,审计作为必不可少的法定程序,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造价控制的成效。由于工程造价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与控制手段,其在造价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通过从项目初期即介入并实施持续跟踪,显著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项目造价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跟踪审计的三大核心原则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跟踪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1)投资控制原则。跟踪审计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对项目总投资的有效管理,实现工程造价的最大化控制,确保项目经济效益达到预期。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与优化空间,及时提出专业修改建议,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最终实现投资效益的优化提升。

  (2)质量保障原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工程质量始终是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跟踪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建设阶段实施及时、有效的质量监测与监督,通过质量控制间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质量与造价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优质工程往往在全生命周期内展现出更好的经济性。

  (3)全过程协同原则。工程投资、进度与质量构成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跟踪审计应以此为重点展开工作,建立三者之间的协同机制。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使最终的工程造价审计有据可依、有证可查,有效减少虚报、错报等现象,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中的具体应用

  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传统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持续跟踪,有效缓解了竣工结算时资料堆积、审核压力大的困境。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在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跟踪审计应重点审查设计单位资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经济性。通过参与设计评审、优化设计建议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造价,避免后期重大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

  招投标阶段,审计人员应全程参与招投标过程,对招标文件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查,确保招标条款设置合理、评标方法科学。同时,对施工合同的关键条款进行专业审核,明确计价方式、变更处理、索赔机制等内容,为后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奠定基础。

  施工阶段是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在此阶段,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定期巡查、关键节点见证、隐蔽工程记录等方式,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特别是针对隐蔽工程,通过及时影像记录、现场测量等方式保存第一手资料,有效避免竣工结算时因证据缺失导致的争议。同时,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材料认价等环节实施重点监控,确保这些可能引起造价波动的因素得到及时、准确的记录。

  竣工结算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将前期积累的完整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通过对比合同约定、核实变更签证、复核工程量计算等方式,形成全面、准确的结算审核意见。由于全过程跟踪确保了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此阶段的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势与实施要点

  相比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具有显著优势。首先,通过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造价管理中的偏差,避免问题积累到竣工阶段。其次,由于审计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对工程实际情况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审计结论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最后,通过持续的过程记录与资料积累,为最终审计结论提供了充分依据,大幅提升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需要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要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文书格式,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二是要明确审计介入的深度和频次,既要保证审计效果,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正常施工;三是要注重审计团队的专业配置,确保具备土建、安装、造价、法律等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四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审计数据共享平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随着建筑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全过程跟踪审计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BIM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的应用,审计人员可以实现对造价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有效提升了造价管理的水平与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三大核心原则,系统推进各阶段审计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为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坚实保障。建议各参建单位充分认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开展,共同推动行业造价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