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过程的规划和控制定额本质上是一种预先制定的消耗标准,而企业定额则特指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在正常施工环境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人工、机械、材料消耗量及管理费用的量化标准。它不仅是企业技术水平、装备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企业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提升工效、降低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定额的编制,需立足于科学分析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依据正常施工条件、统一计量单位及明确的工程质量标准制定,其根本目标在于支撑企业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企业定额的编制原则
编制施工企业定额,应兼顾历史定额水平、企业实际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并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需以历史最佳水平为参照,结合现实条件,制定出在正常努力下可实现的定额标准,使其既具先进性,又具备可操作性。
(1)定额水平的平均先进性原则
我国现行的《全国统一基础定额》基于正常施工条件、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合理工期与工艺编制,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消耗水平。而企业定额则应体现单个企业在特定工艺流程下的实际消耗水平,即大多数施工班组与生产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甚至超越的水平。这一水平不仅应在技术上领先,还需在经济上合理,能够激励中间、督促落后,有利于降低工料机消耗,提升企业效益。
同时,企业定额应积极吸纳先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编制时还需综合考虑客观施工条件与主观管理因素,确保企业通过努力可实现这一水平。需注意的是,企业定额并非简单等同于“施工定额”,它还应合理包含预算定额中的幅度差等变动因素,真实反映企业管理现状,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提供可靠依据。行政单位工会预算编制依据
(2)定额划项的适用性原则
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工程计价的重要工具,企业定额在项目划分上应与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保持一致,包括编号、项目名称及计量单位等。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建立自身的定额体系,更便于进行个别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的对比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独立自主编制原则
作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在遵循国家价格政策与行业导向的前提下,以盈利为目标自主编制企业定额。坚持这一原则有助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推动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积极采用。
企业自主编制定额的核心,在于自主确定定额水平、划分项目范围,并根据需要增补新项目。当然,企业定额也需保持与国家政策在工程量计算规则、项目划分和计量单位等方面的基本衔接,避免完全脱离行业通用规范。
▲企业定额的编制内容及依据
企业定额的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编制方案、总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项目划分、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及管理成本的测定与制定、定额水平的验证(如典型工程测算及与全国基础定额的对比),以及基础资料的整理与归档。
在编制依据方面,企业需结合自身技术专长、机械配置、材料来源及管理实际,系统搜集和分析各类原始数据,确保定额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预算编制缺口大整改意见
▲企业定额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满足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求
企业定额是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制定的完成单位工程所需各种资源消耗的标准。其中“量”体现在定额消耗水平,“价”则体现在清单报价过程中。依托企业定额进行报价,能更真实反映企业个别成本,增强投标报价的科学性和竞争力。
在实际报价过程中,企业还需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劳动力与设备市场价格、政策变动、取费标准、合同付款条件及业主资信等多重因素,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和商业判断,最终形成既能盈利又具竞争力的报价策略。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智慧和核心竞争力。
(2)规范工程发包与承包行为
施工企业应以追求工程质量、工期和信誉最优化为宗旨。企业定额所确定的工料机消耗量建立在价值与价格统一的基础上,反映的是企业平均先进水平,使其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和合理报价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也是衡量建筑产品个别成本的重要标尺。
盈利是企业生存与扩大的基础,没有效益就谈不上发展。企业定额的应用促使企业按实际消耗水平进行报价,避免恶性低价竞争,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环境下,建立和使用企业定额对建筑企业规范市场行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企业还需加强成本核算,从资金、工期、质量、技术、环境及市场等多因素出发,依托企业定额进行精准测算和判断,有效控制成本、提升效益。
企业定额不仅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通过系统、科学地编制和实施企业定额,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经营行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先进适用的定额体系,已成为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工程预算编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