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工程预算和造价预算▲通过投资管控实现项目增值
这个阶段的项目管理从原来控制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向项目前期决策优化转移,而投资管控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了新的扩展。这个阶段投资管控的重心开始前移,把项目价值增值定义为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项目收益的增加,而非单纯考虑建设阶段的投资节约,更加突出强调在项目建设前期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下的限额设计、价值工程、可施工性分析等工具的使用,从而实现项目增值的目标。
〔1〕各种技术工具从不同层面为项目增值做出贡献
➊全生命周期成本。
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又被称为全寿命周期费用,起源于美国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当时主要用于军事物资的研发与采购,适用于使用周期长、材料损耗量大、维护费用高的产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LCC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从策划、设计、施工、竣工、使用、维护直到报废拆迁的整个过程期间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对LCC的影响不尽相同,越靠近寿命前期阶段,成本占LCC的比例越少,不过对LCC影响却越大。浙江省凯旋房地产项目利用LCC,尽管使该绿色低碳建筑的增量成本占总投资的7.53%,然而房屋更加舒适健康,而且增加的购房总支出可以在6年内全部回收,之后房屋在剩下寿命周期内的使用费用节约额相对于一般建筑来说就是纯收益图。工程预算与年度预算
LCC理论的目标是工程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总成本的最小化,其核心不单单是追求建设投资的节约,而是基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从多个阶段来实现成本节约。在造价管理中运用LCC控制理论,本质上就是在项目中考虑全生命周期,将项目建设期、运营期甚至是报废后的残值等,在项目的决策与设计阶段就进行充分考虑和合理的安排,对方案进行综合比较,确定LCC最小的方案,进而最大化实现建设项目利益。LCC管理所强调的工程造价,充分结合项目整体效益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而且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也非常关键,因此建筑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不仅要考虑经济层面,而且还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让管理渗透到项目决策全过程。
➋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指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限额进行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根据施工图预算编制施工图设计中各个专业设计文件的过程。在限额设计中,工程使用功能不能减少,技术标准不能降低,工程规模也不能削减。故而,限额设计需要在投资额度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使用功能与建设规模的最大化。北京通州万达广场项目通过限额设计使得结构材料节约8%~31%,工程成本节约3%~8%。
限额设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投资决策作出之后,设计阶段是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若是在项目进入建设期时,发生调整方案、修改结构等行为,那么所需要的费用会大增,进而让项目的投资大大增加。故而,为了满足LCC理论的需求,充分提高设计的先进性,必然需要在设计阶段对项目未来的施工与运营进行全面的考虑。
限额设计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统一,需要工程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在LCC理论下,不但要让设计在完成后不突破投资限额,而且更需要设计人员在完全理解业主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分析,以全生命成本作为控制依据,通过经济理论的运用,确保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并且不突破投资的限额。按照LCC理论进行限额设计,并非是对传统限额设计方法的完全抛弃,而是为了实现项目建设成本与运维成本在全生命周期成本及限额指标条件下的平衡。需要遵循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的原则,进而实现LCC值的最小化。通过将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互相之间脱节,避免预算中缺项,使LCC理论指导下的限额设计能够大幅提升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工程预算图文讲解
➌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为目的,通过有组织的创造性工作,寻求用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价值功能的核心是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功能分析的目的是明确对产品实施价值工程的目标,识别并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具体而言,通过功能分析一方面要找出成本过高的功能,另一方面需要找出过剩功能。首都机场T3航站楼项目由于原先设计的中屋顶伸出挑檐过于庞大,忽视了采光问题,若是通过增加屋顶的天窗来补偿光线,这就不仅会破坏设计师龙鳞式的屋顶设计方案,而且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这个项目利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解决方案的优选,最终选取了缩减屋外挑檐的设计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选择在解决航站楼楼内采光问题的基础上,还把屋外挑檐的工程造价降低了将近50%。
工程造价运用价值工程一般可亦采用下列步骤:选择审查对象→对审查对象进行功能分析→找出不必要预算成本→提出改进方案→改正预算。运用价值工程对建筑工程预算进行审查,通过对分部分项工程的功能分析,找出成本过高与过剩的功能,找出的改进目标应是功能,这样才可以有利于新方案的创造,使人们在创造思想上不受原有实物结构方案的影响,使得价值工程活动取得较大的成果,达到审查预算的目的。
➍可施工性分析。
美国建筑业协会在1986年提出可施工性分析。这是一种由主要的项目管理人员与其他专家组成可施工性研究小组,对施工经验和施工知识进行系统的优化及集成,并把其最佳地应用到项目的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各个阶段,从而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安全性、确保可施工性的研究活动。
可施工性的思想应贯穿建设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其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可施工性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G.Jergeas E分析认为,在设计阶段合理且深人地利用可施工性知识,能够节省30%~40%的安装费用。对于可施工性研究而言,在设计阶段主要是做好施工优化设计的工作,择优选择最佳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这样不但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而且可以降低施工的成本与风险,提升安全性,让施工操作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在设计阶段利用可施工性分析将圆形风洞改为倒梯形,这一修改使得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降低、工期缩短、外观更为简洁。装饰工程预算预算种类有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项目设计图纸中经常存在的不可施工问题的性质,可施工性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施工性问题一般是指设计质量问题中那些常见的不便施工和无法施工的问题,又称为“狭义的可施工性问题”;第二类可施工性问题一般是指与总平面布置、总体施工方案等相关的可施工性问题,又称为“广义的可施工性问题”。传统的设计管理主要解决的是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文件中出现的“错、漏、碰、缺”等方面比较直观的问题,而对一些大型建设项目,没有从项目的总体目标出发,在项目实施的早期阶段提前综合考虑与项目总平面布置、总进度计划和主要施工方案等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由于早期对施工需求考虑不周或不全,而造成工程返工、窝工甚至无法按期完工。可施工性研究的引入有效弥补了这个缺陷。
〔2〕为实现复杂项目的增值推进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集成化进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项目类型日益复杂,体量日益增大,促使国家对EPC、PPP模式进行推广。因为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且各有特点,故各阶段也经常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这使得我国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不过由此也导致了项目管理的碎片化、分隔化。受项目管理各主体之间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参与方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更缺乏基于项目全局性的目标管理和综合协调,由此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引发“组织分离”“信息孤立”“技术屏障”等问题,进而影响项目管理绩效。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演进与知识经济的发展,项目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对项目集成管理的需求亦越来越高。鉴于集成化的项目管理模式确定了建设项目管理的总体框架、项目各参与方的职责与义务及风险分担,而工程造价咨询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形式被动依赖于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故而,集成化项目管理模式为基于项目增值的工程造价咨询提供了管理环境。工程造价咨询业需要围绕项目的投资目标高度整合投资决策、招标、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造价等业务资源与专业能力,提供全过程一体化的项目决策咨询与过程管理控制服务,形成由组织集成系统、业务流程集成系统、目标要素集成系统以及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所组成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咨询集成管理系统。无锡工程预算和造价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