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超设计概算成因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环境工程工程概算 2025-09-08
返回列表

  工程概算中工程保险设计概算作为工程造价的预期值,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意图编制的建设项目费用预估文件。本文基于闸北区永和路都市型工业街坊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出现超设计概算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与解决方法。

  ▲永和路工业街坊工程超设计概算的成因分析

  基于笔者多年工程造价实践经验,超概算现象在建设工程中普遍存在。本文以参与的闸北区永和路都市型工业街坊工程为例,系统分析其超概算的具体原因。该项目为现代企业园区办公楼群,涵盖150号1#-40#、200号1#-18#楼(地下一层,地上4-5层)及150号41#-43#楼(地下二层,地上十六层),结构为框剪结构,总用地面积510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2150平方米,外墙采用干挂石材幕墙并由专业单位独立设计。

  在工程实施中,设计概算常需动态调整。由于建筑产品定价的特殊性,每个项目都受地质条件、地理位置、项目性质及建设周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概算调整或追加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基础定额差异、地区费率差别、工期压缩、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设备价差、人工材料补差、概算漏项及不可预见工程等。从本质看,超概算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概算指标与施工工艺不匹配

  造成概算与实际工艺脱节的首要原因是项目方案设计深度不足。很多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调研不充分,因建设条件不成熟、资料不全而导致漏项,直接引起投资估算失真。部分项目为获取批复,在可研和概算阶段刻意压缩投资规模,以不实数据通过审批,待开工后再逐步追加投资,严重影响初步设计的真实性与概算准确性,成为“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根本诱因。

  近年来建筑技术快速发展,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而各省市及各行业的概算指标更新滞后,造成定额工艺与现行施工方法存在较大偏差。同时,人工、材料、机械市场价格波动显著,由于建设周期长,常常出现初期概算偏低而结算成本大幅超出的情况。本工程立项时概算为六千万元,但因施工期间工艺变更及人工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最终结算远超原概算。工程概算类似工程法

  〔2〕初步设计不合理与不科学

  初步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然而很多项目在此阶段投入时间不足,缺乏充分调研与技术经济分析,导致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出现漏项与变更,最终推高投资。在本项目中,幕墙由专业单位设计,因外立面造形复杂,与土建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工期紧张,初步设计时间短,深化设计不足,后期不得不边设计边施工。

  此类情况导致施工阶段变更频发,如窗洞分隔问题在独栋楼中尤为突出,平均每栋签证费用达2万元,总计增加120万元。后期在小高层建设中,要求幕墙单位按已完成的土建尺寸进行石材设计,才有效控制了变更。此外,设计人员有时过度迎合业主的不合理要求,也是设计变更增多的重要原因。如本项目为通过规划审批,原高层屋面未设计钢结构,施工阶段应业主要求增建,仅此一项即增加费用220万元。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对新技术、新材料了解不足,缺乏数据支撑,对施工难度预估不准,也易造成概算漏项。

  〔3〕未充分计提涨价预备费

  设计概算通常按编制期市场价格确定,但建设工程周期长,资源价格波动大,因此投资概算中除基本预备费外,还应包含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用于应对初步设计中难以预见的工程内容;涨价预备费则是对建设期内因价格变化导致造价上涨的预测预留费用,应根据国家发布的年平均上涨率计算,占总投资一定比例。

  很多项目在编概算时未计入涨价预备费,仅依赖基本预备费,并期望在结算阶段按实调整,致使概算从一开始就缺失约15%的价格波动储备。按当前市场波动,该比例甚至更高,成为超概算的一个直接原因。本项目2005年编制概算时未充分考虑建设期人工、材料的大幅上涨,导致成本显著增加。工程建设历时4年,不确定因素多,加之对清单理解不足和分包管理经验欠缺,进一步加剧了投资失控。

  例如,在独栋楼钢结构加层合同中,暂定单价为12万元/栋,合同总价720万元,并约定竣工按实结算材料价。由于各栋竣工时间不同,签订合同时H型钢为4800元/吨,施工后期涨至6000元/吨,最终结算金额达850万元,超概算130万元。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调单价,建设单位风险将大幅降低。因此,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政府投资项目,在合同签订时应审慎选择结算方式,避免因合同策略不当导致超概算。电气工程工程概算

  ▲控制超设计概算的对策:推行概算设计优化

  概算设计优化指通过科学确定设计概算并实施有效投资控制,实现工程造价合理管理。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即成本管理贯穿工程各阶段,包括投资估算(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概算造价(初步设计)、预算造价(施工图设计)、合同价(招投标)、结算价(竣工验收)及决算价(竣工决算)。每一阶段均涉及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与监督。基于永和路项目实践与多年造价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1〕提升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应注重建设理念与投资效益相结合。投资决策是工程造价形成的最初与最关键阶段,虽仅占总投资的0.5%~3%,却是优化资金配置、提升项目经济效益的最直接途径。决策内容涵盖项目选址、规模、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配套工程、进度安排与资金筹措等。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工程失败。本项目若在决策阶段全面考虑幕墙工程并纳入总体设计,即可显著减少后期变更与签证,节约成本并缩短工期。因此,应在决策初期开展全面评估、市场调研与技术经济论证,统筹技术、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确保可行性研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实施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手段。项目立项初期,即应根据建筑类型、规模、功能及建设标准,制定合理的限额设计指标,作为设计单位的依据。例如,城市综合体项目(如万达商城)结构、外立面与内部布局相似,可借鉴历史数据,结合当前项目规模与标准,在立项阶段制定可行的限额标准,指导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实现投资可控。工程的收口概算与执行概算

  〔3)优化设计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阶段通常形成多方案,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选。应综合考虑工艺设备选型、建筑结构类型与建设标准等因素,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优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合理设计周期,为设计人员提供充分时间进行方案比较与修改,是提高设计质量、控制造价的重要前提。

  〔4〕落实项目投资责任制

  项目建设初期须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体系,推行各级项目投资责任制,激励各参与方关注投资控制效果。通过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办法,规范投资建设行为,落实概算责任主体,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实现层层把关与目标责任管理。

  〔5〕建立动态投资信息数据库

  当前多数项目具备条件建立投资信息数据库,为概算编制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应广泛收集真实、完整的工程投资数据,构建企业级信息网络,实现数据动态维护与管理,为项目决策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现代建设项目规模大、地域广、信息复杂,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可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办公系统,整合工程基础资料,构建动态数据库,辅助管理者科学决策。

  结语

  为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将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准概算范围内,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尽管设计费仅占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的1%左右,但这1%的投入却直接影响75%以上的工程造价。因此,必须严控设计质量,将经济指标与设计人员绩效挂钩,增强其成本控制意识,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通过全过程、动态化的造价管理,可在批准的限额内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工程工程概算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