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中易被忽视的成本漏洞及风险防范工程概算包含隐蔽工程 2025-09-09
返回列表

  概算定额法编制工程概算在工程造价的全程控制中,一些细微却关键的漏洞若被忽视,往往会导致成本的不合理增加,甚至引发合同纠纷。识别这些常见但易被遗漏的管理盲点,对投资控制与合同履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三类典型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提升项目参与方的风险防控能力。

  ▲承包商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业主不当承担损失

  根据建设工程合同的通常约定,承包商必须交付符合质量标准及合同要求的建筑产品,这包括对其施工质量缺陷进行修复的义务。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因施工管理不善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后续整改费用高昂。部分业主管理较为宽松,未依据合同向承包商提出反索赔,甚至主动补偿本应由承包商自行承担的成本,致使工程造价被不合理推高。

  例如,某项目因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存在缺陷,主体结构出现裂缝。根据合同条款,合同总价中已包含工程完建、检测及缺陷修复一切相关费用,业主并无额外补偿义务。但业主未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反而另行支付裂缝修复费用,属于典型的管理失误,不合理地增加了工程总成本。设计概算单位工程概算

  ▲变更单价未按合同原则组价,抬高工程成本

  工程变更单价的确定应严格遵循合同约定的计价原则。标准合同中通常明确规定:若工程量清单中存在适用于变更项目的子目,则应直接采用该子目单价;若无完全适用的子目,可参照类似子目的单价或合价,经监理与承包商协商调整后执行;若无类似子目,则由双方协商重新组价。实践中,因监理单位审核不严,变更单价未按上述原则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造价虚增。

  举例来说,某项目因设计变更需增加不锈钢爬梯。本应参照清单中已有的金属结构安装相关子目确定单价,却未执行合同约定,转而按定额重新组价,导致单价比合理水平偏高,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造价。

  ▲违背工程量计量原则,导致计量超付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或规范管理的工程,通常在合同中对清单各子目的计量规则做出细致约定。工程量一般按月或按节点计量,完工后经汇总与审核程序才进入结算。该项工作一般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单位依据旁站记录、验收资料及现场签证进行审核。若监理未能严格履职,导致计量未按合同条款执行,极易出现超计、多计的问题。

  例如,某工程合同明文规定,土石方工程量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计算,超出设计挖方线的超挖、超填工程量不予计量,承包商应在投标报价中综合考虑超挖风险。但实际计量过程中,监理未按合同执行,而是按实际开挖量统计,对超挖量及因此增加的运输、回填费用均予以计量,造成工程造价增加,违背了合同的风险分担原则。工程概算工程量

  ▲漏洞防范建议:强化合同管理意识与过程控制

  为规避上述常见漏洞,业主、监理及造价咨询单位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合同交底与执行监督。项目开工前应组织全面合同交底,明确各方义务、变更处理规则及计量原则,过程中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避免约定与实践“两张皮”。

  〔2〕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突出审核把关作用。监理单位应坚持原则,按合同审核变更单价与计量申报,特别是对可能存在争议的裂缝修复、超挖超填、非适用子目组价等情形,要做到有据可依、严格审批。

  〔3〕建立健全反索赔与成本追溯机制。业主单位应提高合法维权意识,对因承包商责任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及损失,应及时提出反索赔,避免不当补偿。

  〔4〕引入第三方造价审计进行过程跟踪。可在关键节点或定期引入第三方审计单位,对计量、变更、索赔等进行复核,及早发现和纠正不合规行为,控制造价风险。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控制不仅依赖于前期招标与投标报价,更贯穿于合同履行与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提高合同意识、落实过程审核、强化责任追溯,是堵住“小漏洞”、防范“大风险”的有效途径,对提升项目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工程概算包含隐蔽工程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