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面提升审计整改效能的策略、实践与长效机制构建松原工程预决算审计 2025-09-24
返回列表

  工程决算财务审计审计工作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推动问题的切实整改与系统的持续优化。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指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处理、纠正与规范措施,以实现管理提升和风险防控。它既是审计工作的自然延伸,也是被审计单位的主体责任,同时需要审计部门持续跟踪与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支持。真正有效的整改离不开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既需审计单位的专业指导和督促,也依赖被审计单位的主动落实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力配合。整改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纠错,更应着眼于体制与机制层面的完善,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实效。

  ▲当前审计整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屡审屡犯”现象依然突出

  (1)审计单位对整改的跟踪与问责力度不足,未能形成有效震慑,使部分单位对审计工作产生“审与不审区别不大”的误解。

  (2)被审计单位领导对审计意见的认识不到位,整改多停留在口头响应,缺乏实质性行动和系统改进,导致同一问题反复发生。

  〖2〗缺乏有效的整改监督与考核机制

  (1)审计整改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连续的跟踪检查机制,无法对整改进展和效果进行有效把控。

  (2)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与绩效约束机制,未能形成整改的硬性约束。

  〖3〗被审计单位未建立系统化的整改落实机制

  许多单位未根据审计意见制定详尽的整改方案,也未将整改任务有效分解至部门、班组或个人。整改过程缺乏持续跟踪与效果评估,导致整改工作虎头蛇尾,难以真正落地。益阳工程项目审计

  〖4〗跨部门联动机制缺失,整改指导与监督力度不足

  (1)与纪检监察部门之间未建立顺畅的沟通与案件移交机制,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线索未能及时处置,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和整改的严肃性。

  (2)与各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如财务、运营、工程等)协同不足,未能借助专业管理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整改工作变成审计部门“单打独斗”。

  (3)因审计人力资源与专业能力有限,部分综合性强的审计项目委托外包后,审计部门常侧重于程序完成,忽视对整改过程的指导与督办。

  〖5〗审计机构与队伍能力建设滞后

  部分单位未设立专职审计机构或配置专业人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覆盖企业全流程及各专业的审计需求。由于缺乏独立机构或专人牵头整改,审计意见往往难以落实,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全面提升审计整改质效的对策与实施路径

  审计单位不仅应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纳合理建议,也需审视其对不采纳意见的解释是否充分属实。为系统改善审计整改现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综合施策,构建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的整改工作机制:

  〖1〗加强整改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报告与考核机制

  审计整改制度应包括监督、报告与考核三大要素。当前因制度缺位或执行不到位,导致整改乏力、“屡审屡犯”。工程审计容错率低

  (1)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监督机制,明确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及各专业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与问责路径,实现监督全覆盖、无死角。

  (2)推行审计整改定期报告制度,明确整改时限,并建立季度或半年度专题汇报机制。对整改进展缓慢或效果不佳的单位,要求其主要负责人向上级或审计单位专项汇报。

  (3)将整改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单位分别建立整改考评制度,推动整改工作真正落地。

  〖2〗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整改组织领导

  被审计单位须深刻认识问题的危害性与整改紧迫性,实行“一把手”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牵头部门具体落实、多方协同的整改责任体系,确保整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通过强化内外部协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弥补审计力量与专业局限。

  (1)与各职能管理部门建立常态沟通与任务分解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分工负责、分类督办,共同推动整改责任落实。

  (2)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协作,建立线索移交与联合办案机制,将审计结果作为监督权力运行和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依据。

  (3)借助职能部门的专业力量,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指导,帮助其从根本上规范管理、堵塞漏洞。工程项目审计结语

  〖4〗实施分类整改策略,增强措施针对性

  按整改难易程度将审计问题分类,采取差异化的整改策略:

  (1)对易整改问题,力求立行立改,并在审计过程中及时确认。若问题已妥善解决且未造成严重影响,可不纳入最终报告,以激励被审计单位主动整改。

  (2)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制定专项整改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与时间节点,分步推进。

  (3)对涉及体制或历史遗留等难以彻底整改的问题,深入分析成因并提出管理建议,及时上报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

  〖5〗深入开展后续审计,确保整改实效

  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是检验被审计单位纠正措施及效果的关键环节。

  (1)将后续审计列为必做程序,通过核查验证整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对敷衍整改、虚假应对的单位实施跟踪审计,杜绝形式主义。

  (3)借助后续审计反思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与责任意识。

  〖6〗建立审计整改档案,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审计部门应按年度系统归档所有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进展,实现:

  (1)全面掌握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薄弱环节与整改状况;工程审计应对汇报材料

  (2)为持续跟踪与精准指导提供依据;

  (3)支撑下一年度审计计划科学制定;

  (4)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推广优秀经验,识别管理差距。

  〖7〗强化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树立审计整改权威

  (1)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领导班子与干部年度考核,作为评价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2)明确各管理部门在整改中的职责,并纳入其月度与年度绩效评价。

  (3)建立整改问责机制,对整改不力、反复出现问题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与个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8〗加强审计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1)建立审计人员专业档案,实施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与能力培训。

  (2)鼓励审计及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经济师、CPA、CIA等资质考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通过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能力,不仅可提升审计质量与建议可行性,还能在整改过程中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有效的业务指导,带动其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审计是管理改进的起点,而非终点。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发现问题、分析根源、提出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实现持续规范与健康发展。构建系统、严密、高效的审计整改体系,是发挥审计价值的根本保障,也是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松原工程预决算审计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