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城市更新20城入选示范名单万亿级基建市场迎结构性机遇 2025-09-28
返回列表

  2025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公布新一批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名单,北京、包头、天津等20座城市成功入选。根据配套政策,中央财政将采取竞争性评审机制,向入选城市提供总额超过200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中东部地区城市每城最高补助10亿元,西部地区城市上限提高至12亿元。此举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预计将带动全国超过8.6万亿元的城市建设投入,为建筑、市政、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政策导向转变:从“规模扩张”到“精准更新”

  与以往广泛补贴、粗放投入的模式不同,本轮城市更新行动在政策设计上突出三大特点:

  〔1〕强化资金撬动效应

  中央财政补助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控制在5%–8%之间,明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中央引导、地方配套、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可持续性。

  〔2〕突出区域差异与规划协同

  补助额度向西部地区倾斜,体现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视。同时,申报城市需确保更新项目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深度融合,避免项目孤立、低效建设。

  〔3〕建立绩效挂钩的动态拨付机制

  补助资金分三年下达,每年进行成效评估。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城市将面临资金核减,从而督促地方政府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更新行动取得实效。

  ▲三大重点领域与建筑企业的战略机遇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城市更新行动专项管理办法》,本次资金将重点支持以下方向,建筑企业可据此进行业务布局:

  〔1〕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

  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全国约60%的城市燃气管网已运行超过20年,更新需求迫切。政策明确推动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泄漏预警、压力监控等功能。例如,北京某区在试点项目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系统,使管网事故率下降83%。

  智慧停车系统建设:面对城市停车难问题,多地计划建设智能停车设施。包头市在申报方案中提出建设50座AGV机器人停车场,配套城市级停车诱导平台,预计新增3.2万个智能停车位,有效缓解静态交通压力。

  〔2〕水环境系统化治理

  海绵城市深化建设:从初期的雨水管理转向“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天津市在方案中提出结合河道整治开发滨水商业区,采用T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生态治理与商业运营良性互动。

  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速:新建再生水厂需配套建设分质供水管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目标为90%以上,为管道制造、水处理技术、智能监测等环节带来持续订单。

  〔3〕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

  微更新模式推广:严禁大规模拆除重建,要求保留70%以上原有建筑风貌。广州市恩宁路项目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模式,将骑楼街区改造为文创基地,租金收益提升约3倍。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BIM建模、AR导览、数字孪生等技术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标准配置。天津五大道项目通过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人流监测、业态引导和应急调度的智能化管理。

  ▲三四线城市的潜在市场空间

  本次城市更新行动虽强调“防止大拆大建”,但为三四线城市指明两类重点方向:

  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从基础类改造(水、电、气、路)扩展至完善类与提升类,要求同步配套养老、托幼、便民服务等设施,平均单项目投资强度提升40%左右。

  县域冷链设施补短板:中央对县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供30%的投资补助,重点支持农产品预冷、低温分拣、仓储配送等环节,打通生鲜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企业参与建议:聚焦合规、资金与模式创新

  建筑企业若希望参与本轮城市更新项目,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审慎评估地方财政实力

  优先选择已纳入省级财政债务限额管理、还款来源明确的项目,避免因地方资金链问题导致企业垫资风险。

  〔2〕全面强化合规管理

  从项目设计、报建到施工、运营,均需严格遵循《城市更新行动技术导则》及相关规范,防范因规划调整、政策变动导致的返工或违约风险。

  〔3〕推动业务模式转型

  从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通过运营收益反哺建设投入。例如,某央企在包头项目中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通过发电收益覆盖部分运维成本,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盈利能力。

  ▲结语:从建设时代到运营时代

  城市更新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进入以运营为导向、以可持续为目标的综合发展阶段。建筑企业需构建“政策研判—技术集成—资本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积极布局智慧管网、水环境治理、历史街区运营等细分赛道。在这场规模超8.6万亿元的更新浪潮中,只有真正理解政策逻辑、具备产业思维和长期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赢得持续发展机遇。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