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再度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系统部署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正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新阶段,不仅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塑造未来城市空间格局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优化体系:构建现代化城市空间格局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被列在七项任务之首,其核心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专家指出,未来将重点推进"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这一发展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行政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城市群内部各节点的优势互补和整体效能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
▲创新驱动:以高质量城市更新激活发展动能
本次会议将"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并明确以"高质量"为核心要求。高质量城市更新涵盖六个关键维度:
〔1〕结构优化:通过存量用地再开发,淘汰低效产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2〕功能转换: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基础上,为老旧区域植入创新功能和服务业态,实现空间价值再造;
〔3〕品质提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空间吸引力和竞争力;
〔4〕绿色转型:将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于更新全过程,推动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5〕文脉赓续:保护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城市特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
〔6〕治理增效:创新实施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全周期管理的更新模式。高质量城市更新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质空间载体,更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宜居为本:构建新时代住房保障体系
围绕"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这意味着住房领域将进行深层次改革,通过完善土地供应、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配套政策,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提供更多可负担、高品质的居住选择,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绿色筑基:推动建筑行业深度转型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任务要求与当前推广"好房子"的理念高度契合。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将在规划管控、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推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全链条的绿色转型。通过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发展绿色建造方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新期待。
▲韧性底线: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本次会议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2〕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重点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改造。这些措施体现了将安全置于城市发展基础性位置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文化铸魂:提升城市软实力
相较于2015年会议提出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次会议强调要保护"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显示出对城市文化保护的要求更加具体和深入。这意味着未来将更加注重挖掘和彰显每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基因,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城市发展有机融合,避免保护工作流于形式,切实通过文化传承提升城市的内涵价值和软实力。
▲智慧增效: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在"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任务中,会议特别强调要"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实际效果,以解决市民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治理模式变革。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以市民诉求快速响应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
这七项任务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其核心逻辑体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从单一功能向多元融合的根本性转变。实施这些任务的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将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彰显、治理创新、统筹协调的原则落实到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政策层面的要求,更是决定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城市的进化之路,正在开启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