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起点和关键环节,其准确性、合理性及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效果。若预算编制存在偏差或脱离实际,往往会导致工程造价超出原定预算,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实施进度。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预算编制人员未能充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仅凭个人经验进行估算,容易造成项目内容重复计费或漏项,从而降低预算编制的质量,加大后期造价控制的难度。具体而言,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工程量计算是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依据。若在工程量统计过程中出现错误、漏项或重复计算,将直接导致预算结果失真。尤其在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中,工程量条目繁多,计算规则细致,一旦发生偏差,不仅会影响预算的准确性,还会在后续施工和结算阶段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合同纠纷。因此,严格遵循工程量计算规范,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是确保预算真实可靠的前提。
〔2〕材料价格的波动与预测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周期长、材料用量大、种类繁多,而建材市场价格易受政策、市场供求、季节等因素影响,发生频繁波动。若预算编制人员未能及时开展市场调研,仅依赖历史价格数据或经验估计,将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采购成本。特别是在主要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及设备等方面,价格偏差会显著影响总造价。因此,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引入动态调价机制或风险准备金,以增强预算的适应性和指导性。
〔3〕工程变更的预见与管理
工程变更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其诱因多样,如业主需求调整、政策法规变化、设计图纸与现场条件不符等。若在预算编制中未预留变更空间或未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一旦发生变更,便极易造成造价失控。因此,科学预算应具备一定弹性,能够在初步设计中识别潜在变更点,合理设置暂列金额或变更预备费,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从容地应对突发情况,减少造价波动。
综上所述,工程预算编制并非孤立的技术工作,而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核心管理活动。只有从源头抓起,确保工程量计算精准、材料价格贴合市场、变更风险可控,才能有效发挥预算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指导作用,最终实现成本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