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土建工程造价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与实施策略 2025-09-19
返回列表

  在土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造价质量管理是确保投资效益、控制建设成本的核心手段。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直至最终结算,每个环节均需进行系统性的成本管控,以全面提升项目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本文将围绕土建工程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阐述如何系统做好造价质量管理工作。

  ▲项目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是工程投资的起点,也是影响整体造价的关键环节。

  〔1〕全面收集项目基础资料

  准备工作应系统收集与土建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类信息与资料,包括机械设备、原材料的市场行情、人力资源配置、相关技术规范、工程地理与地质条件、现有类似项目数据等。这些信息是进行科学投资估算的前提,为后续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2〕编制科学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根据项目的设计意图,结合建筑市场与材料市场的实际状况,对土建工程发展前景进行合理预测。以真实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程建设标准与规模,并运用科学方法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份高质量的可研报告不仅提升决策准确性,也为项目顺利立项提供有力依据。

  〔3〕深入开展项目经济分析

  在决策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投资估算的合理性,在全面考虑工程建设与市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评估各类不确定性及风险因素,使经济分析既能全面反映造价构成,又为项目实施预留合理弹性空间。

  ▲项目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形成的关键,直接影响后续各阶段的成本控制效果。

  〔1〕持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且需不断调整的过程。应在设计中结合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多方案对比与优化,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与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最优。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有助于控制投资,还能对施工过程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2〕严格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要求将投资总额和工程量按专业、分部分项进行逐层分解,使各设计环节均受到造价约束。这一方法有助于弥补可研阶段估算的不足,明确各部分的造价上限,从而全面提升造价质量管理的可控性与精确性。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是确定承包商及合同价格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工程实际成本。

  应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规组织实施,明确招标原则与程序,规范招标行为,科学设定标底,并重视招标结果的法律效力。通过公开、公平和竞争性的招标程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施工单位,并签订权责清晰、造价合理的施工合同,从源头上减少后期纠纷与造价风险。

  ▲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资源投入最集中、成本控制最复杂的阶段,需进行实时与动态的管理。

  〔1〕明确项目目标成本

  制定科学且可执行的成本控制目标是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关键。需全面考虑工程合同条件、现场施工环境、图纸变更、地区差异、监理与业主等多方因素,系统确定目标成本,并将其作为全过程控制的基准。

  〔2〕强化生产要素成本控制

  人工费管理:合理组织施工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怠工与返工。

  材料费控制:材料费常占工程造价的50%–60%,需通过择优采购、合理使用及减少损耗等手段严加管控。

  机械费管理:机械费用约占造价的5%–10,应注重机械选型配套、进退场计划及现场使用效率,避免设备闲置。

  ▲项目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投资的收官环节,也是对投资效果的最终检验。

  〔1〕严格控制建设成本

  重点审查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合规性,防止不合规费用计入建设成本,确保造价的准确与纯洁。

  〔2〕规范决算编制依据

  严格审核所依据的各类文件,包括施工合同、协议、预算定额、费用标准、价差计算方式、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现场签证等,尤其需检查变更与签证文件的合法性与完整性,如是否经设计单位签章、是否获甲乙双方共同确认等。

  〔3〕剔除不合理计价因素

  重点审查常见的不合理计价行为,如多计工程量、高套单价、重复计取费用等,确保竣工决算真实反映工程实际成本。通过系统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项目提供参考,实现造价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土建工程的造价质量管理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多维度、系统性工作。只有从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到结算全环节实施精细化控制,明确各阶段管理重点,强化组织协调与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提升造价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