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以建筑设计方案为基础,依据设计图纸所确定的造价标准,对工程各环节与阶段实施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其根本目标在于稳定项目整体成本,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与高效运用,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为确保造价的合理性,必须将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自规划至竣工的全过程。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体系尚未健全,仍存在诸多制度缺陷与管理漏洞,导致实际造价常与预期目标发生显著偏差,成本难以被有效约束在合理区间,项目资金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2〕主观因素
造价控制意识薄弱是当前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许多项目在启动前未能充分重视前期准备工作,缺乏对造价控制的系统研究。在盲目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未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造价目标,致使监管缺位。从投资决策到具体施工,各个环节均可能存在管控疏漏,造成实施与设计方案严重脱节,最终导致造价失控。
▲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关键要素分析
〔1〕设计因素
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与基础,直接决定了造价的水平和可控性。科学合理的设计可显著降低建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然而现实中,很多设计单位未能充分开展现场勘察与实际调研,仅凭过往经验进行设计,导致图纸漏洞频出。施工过程中不得不频繁进行设计变更与方案调整,不仅拖慢进度,更造成造价的大幅波动,给成本控制带来极大困难。
〔2〕招投标因素
招投标是确定施工单位及合同价款的重要环节。投标人需基于自身实力与项目需求制定合理的造价预算和投标策略,才能在竞争中胜出。科学的投标报价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可靠的造价依据。然而,当前招投标过程中仍存在恶性竞争、低价中标、条款模糊等现象,导致中标价格与实际施工成本严重不符,进而引发后续纠纷与造价变更,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3〕施工因素
施工阶段是资源投入最集中、成本形成最关键的环节。当前很多项目为追求效率或因资源限制,普遍存在工程层层分包的现象,导致现场管理难度加大、责任主体模糊、质量控制与造价监管面临挑战。同时,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未严格按规范进行,也会引起材料与工时浪费,直接推高工程实际成本。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全过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从投资决策、设计、招标到施工,每一阶段都需落实严格的造价审核与动态监控。特别是在设计前应加强实地调研与技术经济论证,招标阶段需明确合约条款并杜绝不合理低价中标,施工中应坚决执行预算约束并规范变更签证管理。
此外,推动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应用,如BIM技术和造价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共享,提升造价控制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也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工程造价受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从全局出发,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策略,强化全过程造价监督,才能最终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与资源的优化利用,保障项目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双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