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造价咨询活动提高结算质量的通知》,目标明确,直指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的结算进度缓慢、结算质量低劣等顽疾。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条款是"限制以审减额作为主要计费依据",这一规定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
在仔细研读政策全文并进行行业调研后,我们认为这一政策方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具体执行方式和力度可能仍需优化完善。新规犹如一剂针对行业痼疾的猛药,但其药效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后续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的完善程度。
▲新规制定的良苦用心与精准施策
精准打击行业乱象
必须充分肯定的是,此项新规绝非无的放矢。它精准地瞄准并打击了两种长期存在的市场乱象:
首先是"审减冲动"导致的审核失真问题。当造价咨询企业的收入与审减额深度绑定,其工作重心很容易从"客观公正审核"滑向"千方百计审减"。对于那些可审可不审、依据模糊的项目,咨询单位往往倾向于"从严审减",从而引发新的结算争议。新规要求"审增审减并举",并限制审减费占比,旨在将咨询企业的角色重新定位为"专业裁判",而非"甲方猎犬"。
其次是"低价陷阱"下的恶性竞争。新规明确提出了"低于成本价竞标"的判断标准,这堪称政策的一大亮点。某些咨询单位先以不可思议的低价中标,再指望通过激进的审减收费来"搏收益"。这种商业模式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专业价值和服务质量。新规此举,实际上是为"比质量、比服务"的正规军清扫战场。
从这些方面来看,政策制定者确实洞察到了问题的深层症结,其良苦用心值得充分肯定。
▲政策执行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隐忧
钝刀效应下的实施难题
然而,良好的政策初衷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目前"50%上限"这一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三个新的问题:
首先是可能削弱"挖潜增效"的专业动力。造价审核的后端工作,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为业主"挤水分"。在一个复杂项目中,发现施工方隐蔽的高估冒算,需要极强的专业嗅觉、耐心和责任感。当这种"掘金"式的收益被严格限制,咨询单位是否还有足够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深挖细节?这会不会变相保护了送审资料水分大的施工方?
其次是"基础服务费"能否真正体现专业价值。采用"基础服务费+审减服务费"模式的项目,如果基础服务费在"禁止低价竞争"和"甲方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下被压得过低,整个项目的收益天花板就被锁死了。这可能导致优秀的咨询单位不愿承接最复杂、最需要专业能力的项目,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最后是能否真正根除"灰色操作"。新规禁止了明面上的"审减额主导",但能否杜绝桌下的"利益输送"?比如,建设单位人员为了个人好处,暗示造价咨询单位"松松手"。由于造价咨询单位收入固定,其抵抗这种压力的动机是否会减弱?政策强调了咨询企业的"独立性、公正性",但切断与审减额的利益关联,未必等于自动增强了公正性,可能只是改变了寻租的方向。
▲超越限制:构建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不在"禁止"而在"建立"
说到底,限制"审减额收费"本身不是目的,引导行业走向"质量至上、公平高效"才是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一条收费限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规中其他更具建设性的措施,其实更值得关注和推崇: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推进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让造价咨询前置到设计和招标阶段,通过方案优化和合同条款把关,从源头上减少结算争议。这比在结算阶段纠结审减额要高明得多,也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强化送审责任要求施工单位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高估冒算的违约后果,这等于从另一端挤压水分。建立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能够有效遏制故意高报的行为。
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不容忽视。发挥行业组织的第三方调解作用,为争议提供专业、高效的解决平台,这才是保障"公平"的最终安全网。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的仲裁团队,能够大幅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行业生态系统的重构
因此,我们对山东新规的观察,不应只聚焦于"审减额"这三个字。它更像一服猛药中的一味引子,意在扭转行业风气。但行业健康的真正根基,在于全过程咨询的落地、各方责任的落实、诚信体系的建立。
只有当建设单位愿意为专业服务付费,施工方不敢胡乱报价,咨询单位能靠真本事体面赚钱时,"结算质量"才能真正提高。这需要建立行业标准服务价格体系,完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迈向价值竞争的新时代
山东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造价咨询行业治理进入了新阶段。限制审减额收费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虽然可能存在执行层面的挑战,但其指向行业正本清源的方向是明确的。
这条路很长,需要政策制定者、行业协会和企业主体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这一步之后,能看到更多推动行业走向"价值竞争"的扎实举措,包括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等。
只有当行业真正建立起以专业价值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机制,造价咨询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最终实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咨询单位的多方共赢。这不仅关系到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