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设项目协作准备与项目各方的协同管理(下)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制度 2025-07-01
返回列表

  预算编制要比上年好吗(4)数字物联。将第三方监控设备进行对接,将物联网和硬件集成起来,BIM协同平台支持引入外界设备的系统功能,可以查阅现场各种监控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比如点云、现场监控、基坑监测等,实现数字物联。现场各种监测设备与BIM模型进行对应后,点击单个构件即可以调取查看后台的实时检测状态与数据,所有数据可以集成为数据分析图直接展示。BIM协同平台通过设置警戒阈值能够自动通过手机、电子邮件进行报警,确保现场安全。

  (5)建筑模型信息存储功能。建筑领域中各部门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的基础是建筑信息模型的共享与转换,这同时也是BIM技术实现的核心基础,因此基于BIM技术的协同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存储功能。现如今,在建筑领域中,大部分建筑信息模型的存储形式仍然为文件存储,这样的存储形式,对于处理包含大量数据且改动频繁的建筑信息模型来说,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更难以对多个项目的工程信息进行集中存储。而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以数据库存储技术的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数据库具有存储容量大、信息输入输出与查询效率高、易于共享等优点,因此协同平台采用数据库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存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6)具有图形编辑平台。在基于BIN技术的协同平台上,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需要对BIM数据库中的建筑信息横型进行编辑、转换、共享等操作,这就需要在BIM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图形编辑平台。因而编辑平台的构建能够对BIM数据库中的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更直观地显示,专业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它对BIM数据库内的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相应的操作。不但如此,存储有整个城市的建筑信息模型的BIM数据库与CIS(GeographieInfor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等相结合,再利用图形编辑平台进行显示,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数字城市。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样表

  (7)兼容建筑专业应用软件。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涉及多专业人员的协作,例如设计阶段需要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协同工作,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专业软件,例如结构性能计算软件、光照计算软件等。因此,在BIM协同平台中,需兼容建筑专业应用软件,以方便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与计算工作。

  BIM协同平台应能把不同专业之间的BIM原生档案进行连结或整合,以避免项目中各专业之间的BIM档案无法串联。在协同作业平台中,则能够完全整合MieroStation以及Bentey在各个行业的软件产品,同时对AutoCAD、Revit和其他AEC(Architecture、Engineering&Construction,建筑、工程和施工行业)行业的应用软件也提供良好的整合支持。这些整合允许用户在应用软件中可以存取和直接读写协同作业平台中的档案,并且能够将协同作业平台中文件属性的信息直接写入图框内容中。

  (8)综合管理。通过视点保存、涂鸦、漫游、共享等特性让业主的方案决策更加全面;通过对模型细节的逐一标记发起实时沟通,设计人员无时间、空间限制就能够通过移动端看到消息推送,逐一对业主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回复,最终通过场景漫游完成方案确认。

  (9)资料管理。设计阶段的工作会产生大量的成果资料,例如施工图预算,供应商资源,人、材、机管理,安全资料(脚手架、生活区、环境保护、消防保卫、机械安全、施工用电)等。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平台的专属文档管理模块进行分类、分权限管理,形成资料归档,并且通过云端存储的方式能够避免由于人员离职变更造成资料缺失的问题,为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进行资料管理时,可以选取模型构件绑定相关的成本资料,例如工程量清单、合同、产值资料等:同时,模型、资料可以相互反查,简单明了。财务报表预算编制实例

  (10)物资管理。结合施工阶段各种管理流程中工作量及施工量的统计,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在平合上按施工进度快速提取材料采购计划。在月末对采购计划和实际用量进行对比分析,严格把控材料损耗,提高材料精细化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体现在下列方面:

  ①供应商管理:结合各种流程管理中针对设备供应商、各分包商的信息库,对其进行存储与打分,进而便于后续的评级管理。

  ②工程量计算报表反查:基于BIM模型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反查及报表的输出,项目各参与方均以模型的工程量为标准,保证后续成本管理数据的统一性、精确性,以减少反复审核的工作量。

  ③模型生成任意明细表:支持所有构件的任意属性统计分析,形成构件明细表,支持每项数据模型的定位、反查及Excel表格导出,充分发挥BIM模型数据丰富与准确的特点,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

  (11)安全管理。通过BIM技术,将塔式起重机按照整个建筑的空间关系进行布置和论证,会显著提高布置的合理性。然后通过链接其他模型,例如施工道路、临时加工场地、原材料堆放场地、临时办公设施、饮水点、厕所、临时供电供水设施及线路等,结合平台相关流程模块,按照不同项目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模式定制,配合移动端随时调用相关流程进行现场安全问题管理与检查,以及形成工作记录与数据。

  (1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模块基于BIM模型与流程关联的功能特性,可以把传统的现场质量检查工作通过配套的移动端进行管理,支持与BIM模型进行联动,相关处理人员能够通过流程内容了解整改要求,若是有模型联动能够准确定位整改的内容。质量管理体现在下列方面:

  ①施工方案交底:通过轻量化浏览进行施工场地方案交底,结合模型构件的移动、测量等操作,能够更加直观、高效地进行方案讨论,加快快策速度,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②现场问题整改:通过系统记录问题的发生情况、BIM模型位置定位、设置整改人、整改后拍照送审等流程,实现质量整改的进度控制,并形成后台数据,业主可按照质量问题情况对作业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全市部门预算编制内容更加

  ③隐蔽工程管理:施工现场各阶段竣工验收后,容易出现人员变动导致验收过程资料的遗失,BDP(BuildingDataIntegratePlatform,建筑数据集成平台)通过文档、BIM模型挂接等技术手段来确保资料的保存性。特别对于隐蔽工程的完成情况、各种重要的影像资料存底等数据,对项目竣工交付后的结算工作,以及施工单位自己内部班组的结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进度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软件可通过进度计划真实模拟施工方案,形象进度可随时记录现场人员反馈的信息,通过不同阶段的构件显示不同的颜色,能够实时展现工程进度,进度管理还支持模型的三维模拟,通过模型和任务的关联支持进度计划与实际计划的对比,并可以对截至当天的施工状态进行不同颜色的显示,例如施工中、已完成、未施工等,方便项目各参与方进行形象进度管控。

  (14)条码定位。平台还提供“条码定位”功能,可以一键生成二维码,实现数据的精确绑定与信息的密切关联。

  (15)人员管理功能。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参与,怎样有效地进行人员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BIM协同平台能够对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合理的权限分配,对设计流程、信息传输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实现高效的人员管理与协作。

  ①项目主页、通讯目录、工程微博、资料列表。项目主页可供实时查看项目通知,了解资料动态;通讯目录可以查阅本项目相关人员的通信信息,工程微博是工程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有利渠道;资料列表可供用户上传项目相关资料,并且实现了资料和资料之间、资料和模型之间的关联互通。

  ②工单任务、工程联系单、施工交底。项目管理过程中参与方众多,期间程序冗长、流程复杂,各参与方的工作交互、上级批改审核、项目会议交底,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工单与繁琐的资料。针对这一现状,平台采用社交式设计,所有的工单、交底以及设计协调的相关工作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用户担任不同的角色,能够轻松完成汇报、审批等任务,所有的流程做到清晰明了,责任分配有据可依,基于BIM协同管理云平台的施工交底。

  〖2〗BIM协同平台的选择

  按照应用BIM技术目标的不同,对BIM协同平台的选择与分析。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制度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