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EPC项目风险透视与防控策略深度解析(下) 2025-11-15
返回列表

  ▲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的系统性管控

  【3】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风险识别与应对

  〔1〕建设单位需求变更引发的连锁风险

  在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需求或功能要求的变更往往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变更不仅会导致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重新调整,产生额外的返工费用,还会对项目工期造成不可预见的延误,同时给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带来显著的复杂性。

  某博物馆展陈及配套体系建设项目的实践案例充分印证了这一风险。在项目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时,建设单位对展线走向、立面设计和展览物品配置进行了全面调整,导致场景布置、艺术雕塑、展墙构造、照明系统、展柜设计和展板内容等均需重新设计。这种大规模的设计变更不仅显著增加了设计与施工团队的工作负荷,更导致了项目完工时间的严重滞后。

  项目完工后,在验收审查过程中,部分已完成的施工内容又经历了多轮修改与更换。这种反复变更不仅给施工单位带来了额外的返工负担,更使得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最终,承包单位在结算报价中对工程量和单价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包括设计费、施工返工费和工期延误损失在内的综合索赔要求,导致结算审计工作持续超过一年时间。

  针对此类风险,建议总承包单位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体系:首先,在合同签订阶段明确变更管理程序,设定变更审批权限和时限要求;其次,建立变更影响评估机制,对每个变更请求进行技术、经济和进度影响分析;最后,实施变更过程文档化管理,确保所有变更都有据可查。同时,建议建设单位设立变更控制委员会,对重大变更进行集体决策,避免随意变更带来的风险。

  〔2〕工期压缩导致的综合风险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时性工期压缩的情况时有发生,可能源于建设单位对提前投用的迫切需求,或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工期延误需要通过赶工来弥补。然而,这种非计划性的工期压缩往往伴随着质量隐患、安全风险和造价超支等系列问题,在结算审计阶段极易引发争议。

  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赶工过程中往往难以保证施工工艺的严格执行和材料的充分养护。以混凝土工程为例,缩短养护时间可能导致强度发展不充分,影响结构耐久性;在装饰装修阶段,为追赶进度而简化工序,可能造成墙面开裂、地面空鼓等质量缺陷。

  在安全管理层面,工期压力下容易产生违规作业现象。交叉施工增加高处坠落风险,夜间照明不足影响作业安全,疲劳作业降低人员警觉性,这些因素都显著提升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某工业厂房项目在赶工期间发生的脚手架坍塌事故,就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典型案例。

  造价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为满足工期要求,往往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增加施工班组导致人工成本上升,投入更多机械设备增加台班费用,夜间施工产生照明和降效成本,这些都将直接推高项目造价。

  面对确需压缩工期的特殊情况,建议采取系统化的应对措施:首先,组织专家对赶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保方案可行性;其次,建立赶工费用测算模型,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再次,加强现场监督力度,实行质量安全旁站监督;最后,完善过程记录,为后续结算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

  工程总承包项目由于建设周期较长,在项目实施期间,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要素的市场价格可能发生显著波动。虽然固定总价合同是EPC模式的常见选择,但在面对剧烈市场价格变化时,仍需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该项目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风险费用的计取方式和调整机制:当主要材料价格波动超过±5%时,超出部分由建设单位承担;人工单价调整参照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指数执行。这种风险分担机制既保护了承包方的合理利益,也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风险费用确定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项目规模与复杂程度决定基础风险系数,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影响风险准备金规模,双方风险承受能力决定分担比例。建议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对不同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合理的风险费用计取标准。

  除风险费用约定外,还应建立配套的风险防控措施:实施动态成本监控,定期更新价格信息库;建立主要材料价格预警机制,设定采购时机决策点;推行供应链协同管理,与主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金融工具对冲价格风险,如期货套期保值等。

  ▲竣工结算阶段风险的重点防范

  【4】竣工结算环节的关键风险管控

  〔1〕承包范围完整性确认风险

  竣工结算阶段需要对承包范围内的全部工作内容进行系统性核查。由于工程总承包项目通常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在结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内容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况,这些差异若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将直接影响结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以下典型问题:施工资料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实际完成内容与设计图纸存在偏差,部分约定工作未实施且未办理减项手续,变更签证资料不完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工程造价的准确确定,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

  为有效控制此类风险,建议建立竣工结算三级审核机制:首先由项目部进行自查,确保施工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由公司造价部门进行专业审核,重点核查工程量计算和费用计取;最后由独立审计部门进行复核,确保结算资料的合规性。同时,推行结算资料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文档模板和填报要求,提高资料质量。

  〔2〕合同价款调整与风险分担确认风险

  竣工结算阶段需要严格依据合同约定,对价款调整事项进行准确认定。工程总承包合同通常对价款调整设有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任何偏离都可能引发结算争议。

  在价款调整审核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关键事项:变更洽商的合规性和完整性,要素单价调整的依据充分性,地下障碍物处理的责任界定,相邻建筑物影响的费用承担,对外接口工作的风险分配,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损失分担等。特别是近年来,疫情防控措施产生的费用分担已成为结算审核的新焦点。

  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结算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该项目建立了合同条款执行情况检查表,对每个价款调整事项都进行证据链完整性评估,确保所有调整都有合同依据和支持文件。同时,引入争议评审机制,聘请行业专家对重大争议事项进行独立评判,有效提高了结算效率。

  建议在结算阶段采用系统化的审核方法:建立合同条款索引系统,快速定位相关约定;运用费用构成分析法,识别异常成本项目;采用对比审核法,验证数据的合理性;实施现场核查机制,确认实际完成情况。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确保结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结算资料管理与审计配合风险

  竣工结算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工程总承包项目由于参与单位多、技术复杂、周期长,结算资料往往存在整理不规范、内容不完整、证据链断裂等问题,这些都将增加审计风险。

  为提升结算资料管理水平,建议建立全过程资料管理机制:从项目启动阶段就明确资料管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资料完整性,在竣工阶段组织专项整理。特别要重视以下关键资料的管理: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材料设备进场验收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检测报告、工期签证文件等。

  在审计配合方面,建议成立专门的结算工作小组,配备熟悉合同、技术和造价的专业人员,建立与审计单位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解答审计疑问,提供补充资料,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风险监控,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工程总承包项目可以有效规避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实现项目的顺利交付和预期效益。随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险管理也将朝着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