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提速。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统计,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仅1-4月已开工5679个,河北、重庆等六个省市开工率超过50%。这场惠及约1.2亿居民的民生工程,正以“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小区从基础设施到居住品质、从硬件更新到服务升级的全方位跃升。
▲北京样本:精细治理让“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北京市通州区乔庄北街社区的改造实践,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精细化治理的典范。面对居民反映最集中的建筑节能和上下水系统老化问题,项目实施方创新建立“楼栋管家”工作机制,8名专职人员分区包干,及时响应居民诉求。文女士家中阳台瓷砖脱落的问题,在24小时内即得到妥善解决,这种“小事不过夜”的响应机制,让居民真切感受到改造工程的人文温度。
除了解决表面问题,该社区更注重提升居住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墙保温系统改造,小区冬季室内温度平均提高3-4℃;统一更换断桥铝节能窗后,室内隔音效果提升4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工方同步推出“省心装”便民服务,在实施上下水改造期间,为居民提供价格低于市场20%的家装升级选项,既避免了后期重复施工,又满足了居民个性化改善需求,实现了“一次改造、多重受益”。
▲区域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改造路径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改造模式:
(1)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河北省临洮县对53个老旧小区实施供热管网节能改造,采用预制直埋保温管技术,使管网热损耗降低15%,居民冬季采暖费用平均减少12%。甘肃省通过“三拆三清三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3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8万平方米,彻底改善了小区“脏、乱、差”的旧貌。
(2)智慧技术深度融合:广东省佛山市在改造中引入AI安防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智能技术,使小区盗窃案件发生率下降67%。山西省太原市在120个老旧小区部署智能充电桩系统,支持手机APP实时监控充电状态,具备充满自动断电功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3)服务设施系统升级:宁夏银川市在老旧小区集中区域配套建设“15分钟生活圈”,统筹设置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场等便民设施。山东省青岛市推出“适老化改造菜单”,为高龄老人家庭免费安装安全扶手、智能感应夜灯等设备,使老年人跌倒风险降低50%。
▲数据背后的民生获得感与幸福感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启动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全国已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8万个,完成老化管线改造3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9圈;新增停车位387万个,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建设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显著改善“一老一小”群体的生活环境。这些数字背后,是居民生活品质的实质性提升:
(1)健康安全保障显著增强:通过加装电梯、完善无障碍设施等改造,老年人出行便利度提升70%,摔倒等意外事故减少45%。
(2)居住资产价值稳步提升:改造后小区二手房交易均价普遍上涨8%-12%,租金回报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上海浦东某小区经改造后,日照达标房源比未达标房源每平方米溢价约200元,且平均成交周期缩短40%。
(3)社区治理效能持续优化:居民参与改造决策机制的建立,使相关投诉量下降70%。如北京云景里小区采用“评定分离”招标模式,让居民代表参与施工单位选定,实现了专业评价与民意表达的有机统一。
▲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当前改造工作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资金平衡机制有待创新:单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成本约为800-1200万元,需建立“政府补贴+居民合理出资+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北京市试点推出“改造贷”金融产品,居民可申请最长10年、年利率3.85%的低息贷款,用于自有住房部分改造。
(2)长效管理机制尚需完善:改造后小区物业费平均收缴率普遍低于60%。杭州市探索“物业+养老”融合模式,通过增值服务收益反哺基础物业服务,使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85%。
(3)技术标准体系亟待更新:现有改造规范对适老化、智慧化等新兴需求覆盖不足。住建部正在牵头制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标准》,拟将无障碍设计、智能安防等要求纳入强制性条款。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新的“面子工程”,更是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里子工程”。当北京的“楼栋管家”、广东的智能安防、宁夏的社区食堂成为标准配置,当改造模式从“政府单方主导”转向“社会共建共享”,这场始于2019年的重大民生实践,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居住文明内涵。对建筑行业而言,这既是政策红利期的市场机遇,更是践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体现。随着《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深入实施,我们期待更多“老破小”成功蜕变为“新靓美”,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阳光下享受有品质、有温度、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