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审计核心争议解析与法律实务指南 2025-09-26
返回列表

  建筑工程结算审计是项目竣工后确认工程价款的关键环节,涉及发承包双方经济利益、合同履行质量以及法律法规的适用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程变更、资料不全、计价标准不统一、签证管理不规范等原因,结算审计常出现诸多争议。本文将系统梳理工程结算审计中的常见争议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实务经验,为工程参建各方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与风险防控建议。

  ▲工程结算审计的基本要求与资料准备

  工程结算审计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完整、准确的工程资料。若资料缺失或混乱,极易引发计价依据不足、责任划分不清等争议。审计前应重点收集以下资料:

  合同文件:包括施工合同、补充协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等,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计价原则;

  技术资料:全套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单、图纸会审纪要、竣工图等,反映工程实际完成情况;

  过程记录:施工签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材料报验单、工期变更通知等,佐证工程实施的合理性;

  结算文件: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书、工程量计算书、单价分析表等;

  资质与标准文件: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取费标准文件、地方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价格信息等;

  其他重要文件:地质勘察报告、开工/竣工报告、验收文件、结算审核会议纪要等。

  只有资料齐全、分类清晰,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扎实依据,避免因依据不足导致的纠纷。

  ▲图纸审查:审计的基础与重点

  图纸是工程实施的直接依据,也是结算审计的重要基础。审计人员应分步骤、有重点地审查图纸:

  1.对照图纸会审纪要与变更单,修正图纸内容,确保审计依据与实际施工一致;

  2.全面浏览图纸,掌握工程基本概况,如建筑结构类型、层数、建筑面积、装修标准等;

  3.重点审阅建筑、结构、机电三大图,明确以下关键信息:

  室内外高差,影响土方、外墙等工程量计算;

  各楼层在墙体、地面、顶棚等方面的差异,避免重复或漏算;

  阳台、雨棚、台阶等构件的设置情况,防止二次翻阅和计算错误。

  图纸审阅不仅是工程量计算的前提,更是发现图纸与实际施工差异、判断变更合理性的关键步骤。

  ▲工程量计算:口径一致与顺序优化

  工程量计算是结算审计的核心环节,计算方法的科学性与一致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口径一致原则:审计人员应严格核对施工图所列工程细目与预算定额中的项目名称、计算规则是否一致。例如,某工程在完成竖向布置挖填土方后,不应再重复计算“平整场地”工程量。审计人员需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避免重复计费或漏计。

  计算顺序优化:推荐按“基础→门窗洞口→混凝土构件→墙体→装饰”等顺序计算,避免临时补算、重复调整。例如,先计算门窗和混凝土构件所占体积,再计算墙体工程量,可一次扣减到位,提高效率与准确性。

  ▲计量单位与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

  计量单位统一:施工图与定额中的计量单位必须一致,如“台”与“组”、“10m”与“100m”等差异需严格区分,防止因单位混淆导致工程量偏差。

  定额子目套用审核: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结算中是否存在“高套、错套、重套”定额的情况。尤其应注意:

  子目工作内容是否与工程实际特征相符;

  子目代换是否合理,有无依据;

  是否严格遵循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与套用界限。

  ▲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的审计要点

  材料价格是工程造价中最活跃的因素,通常占建安造价的60%以上,其价格确定的合理性常成为争议焦点。

  价格来源应权威、及时:应以合同约定、当地定额站发布的信息价或市场询价为基准,注意价格是否含安装费、管理费等;

  价差调整应分情况处理:

  工期短、结构简单工程:可采取“一次包死”方式,除设计变更外不调整材料价;

  工期长、结构复杂工程:建议分阶段(基础、主体、装修)确定材料价格,按实际施工期加权平均计价;

  通用做法:采用“平均定价、按实结算”,即以合同期内指导价平均值作为结算依据,平衡市场波动风险。

  ▲现场施工签证的审计控制

  现场签证是结算审计中常见的争议来源,尤其需防范“盲目签证”“重复签证”等问题。

  签证内容是否属定额已包含范围:如属已包含内容,不应重复计费;

  签证手续是否完备:需有甲方现场代表与施工单位负责人双方签字并注明日期,必要时附影像资料;

  签证事项是否真实、必要:审计人员应结合施工日志、监理记录等交叉验证,杜绝虚假签证。

  ▲工程造价审计费的构成与分担

  工程造价审计费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基本审计费:按送审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计取,无论有无审减(增)额均需支付;

  审减(增)额审计费:按审减(增)额超出允许差额的部分计取,比例通常高于基本审计费。

  举例说明:某工程送审金额100万元,审减8万元,允许差额5万元,审减余额3万元。若基本审计费率为0.6%、审减余额费率为5%,则审计费总额为:

  100万元×0.6%+3万元×5%=0.6万元+0.15万元=0.75万元。

  费用分担原则:基本审计费多由建设单位承担;审减(增)余额审计费多由编制方(施工单位)承担,以强化结算报审的严肃性。

  ▲工程结算审计中的五大关键争议领域

  〖1〗合同管理漏洞引发的争议

  合同是结算的根本依据。常见问题包括:

  合同签订滞后,甚至“先施工后签约”;

  关键条款模糊,如工程范围、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约定不清;

  付款比例不合规,未预留质保金;

  缺乏变更调价机制,难以应对市场波动。

  建议:合同应明确计价原则、变更处理程序、结算报送时限、审计争议解决机制等内容,避免事后纠纷。

  〖2〗概算执行偏差导致的审计风险

  概算是项目投资控制的底线。实践中常见问题包括:

  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范围;

  将非概算内容纳入项目结算;

  重大设计变更未报批;

  投资失控后补办调整手续,缺乏原始依据。

  建议:严格执行概算批复,超概部分必须履行报批程序,确保结算内容与概算对应。

  〖3〗设计图纸与变更管理不善

  设计文件是结算重要依据,也是施工单位争取增项的主要途径。问题集中体现在:

  设计深度不足,关键数据缺失;

  设计变更不规范,仅标注工程量而无附图;

  竣工图与实际施工不符;

  “假变更”“假图纸”等违规行为。

  建议:加强设计变更的图纸化管理,所有变更需有设计单位盖章确认,竣工图必须如实反映最终完成情况。

  〖4〗工程实施过程记录缺失

  工程管理记录是结算审计的重要佐证。常见问题包括:

  施工日志、监理记录不完整;

  隐蔽工程验收资料缺失;

  材料进场报验手续不全;

  工期延误责任界定不清。

  建议:实行全过程资料同步管理,关键工序应留存影像资料,确保所有施工行为有据可查。

  〖5〗结算编制与审核不规范

  结算编制粗糙、审核不严是争议的直接诱因,具体表现为:

  工程量计算错误、重复列项;

  单价套用不当、材料价格虚高;

  缺乏系统性审核,对合同条款理解偏差;

  审核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识别隐蔽问题。

  建议:推行结算三级审核机制,明确编制、复核、审定责任,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