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投资审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监督,保障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率性。然而,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常面临资料繁杂、线索隐蔽、成效不彰等挑战。基于实际审计经验,本文系统梳理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审计思路与操作方法,以提升审计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以业财融合确定审计重点
将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有机结合,是提升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效果的重要路径。审计人员应以合同为主线,将建设项目的财务信息与工程实际进展相关联,构建完整的合同执行信息台账,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实际操作中,可分别从建设单位财务部门与工程合同管理部门获取以下信息:
(1)财务部门提供:合同名称、对方单位、合同金额、已支付金额、付款时间及凭证等;
(2)工程部门提供:合同名称、签约单位、招标方式、定案金额、结算状态等。
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重点聚焦以下几类异常或高风险合同:
〖1〗未履行招投标程序的合同
重点审查其程序合规性与定价合理性,具体包括:
(1)应公开招标而未招标,擅自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承包单位的行为;
(2)招标限额以下但未执行单位内部比选或报批程序,直接委托实施的合同;
(3)与个人签订承包合同,需高度关注其合规性与业务真实性。
〖2〗财务已付款但未纳入合同台账的单位
比对财务支付记录与合同台账,筛选出存在资金支出但未反映于合同清单中的单位,重点核查其业务背景。常见情况包括合同漏报、委托付款、第三方代收代付等,此类资金往来可能存在规避监管、利益输送等风险。
〖3〗其他高风险合同类型
(1)同一单位承建多个标段或同类工程,需警惕是否存在拆分项目、规避招标或定向委托;
(2)结算金额显著超过合同金额的项目,应重点核查变更签证的合理性与程序合规性;
(3)工程款支付进度与合同约定不符,存在超付或拖欠等情况,需深入分析背后成因。
▲聚焦关键环节开展关联审计
招投标、合同签订与价款结算作为建设项目管理中易发生问题的三大环节,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关联,审计中应进行系统性审查与交叉验证。
〖1〗招投标环节审查
(1)程序合规性:关注招标公告发布平台、时间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是否存在缩短公示期、限制竞争等行为;
(2)排斥潜在投标人:审查是否通过设置特定业绩、区域限制、过高保证金或特定品牌等方式排斥竞争者;
(3)围标串标线索识别:通过比对多家投标文件是否存在报价规律性差异、技术文件雷同,结合保证金流水分析,查找是否存在资金回流、同一控制主体等线索。
〖2〗合同签订与履约审查
(1)价款结算条款:对比实际合同与标准范本、市场惯例,警惕是否存在明显不利于建设单位的结算方式、价格调整机制或风险转移条款;
(2)违约处罚条款: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对工期延误、质量缺陷、人员配备不足等情形执行违约追责;
(3)风险分担机制:关注是否通过补充协议等方式将应由施工单位承担的市场价格、工程量变化等风险转嫁至建设单位。
〖3〗价款结算审查
(1)合同内价款:结合当地造价指标或同期同类项目价格,判断合同定价是否明显偏离市场价格,必要时倒查招标环节是否存在串通抬价;
(2)合同外变更:重点关注变更签证的合理性、程序合规性与计价准确性,警惕虚假变更、重复计价等行为。可借助行业专家力量对复杂变更事项进行复核。
▲案件线索查证的方法与路径
工程审计中发现案件线索,需围绕“责任人认定—国有资产损失—利益输送机制”三大要素展开。实践中,审计人员可依托以下方法提升查证效果:
〖1〗强化程序合规性审查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企业内部制度,对项目立项、招标、合同、结算等环节进行全面程序审查。发现程序违规问题后,须进一步厘清相关责任部门及人员。
〖2〗以国有资产损失为核心开展实质分析
程序违规往往伴随国有资产损失。审计人员应重点比对中标价、合同价、结算价与市场价格,分析是否存在显著偏离。典型情形包括围标导致中标价过高、违规补充协议导致结算价大幅上调等。
〖3〗综合运用延伸调查手段
(1)调取银行、工商、税务、社保等权威数据,核查资金流向、关联关系及人员身份,为识别挂靠、转包、串标等行为提供关键证据;
(2)对可疑单位及个人开展访谈与笔录,获取直接证据链;
(3)借助纪检监察机关巡视报告、公众举报信息及网络舆情,拓宽线索来源,提升审计针对性。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要求高的工作。审计人员应在掌握丰富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善于从财务与工程结合的视角发现疑点,聚焦招投标、合同与结算三大关键环节开展关联分析,并综合运用多种查证方法,深入揭示项目管理中的违规与贪腐问题,切实发挥审计在规范管理、提升效能和防范风险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