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工程预算工程定额,通常是指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定额,主要包括工程消耗量定额与工程计价定额等。
工程消耗量定额,通常是指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合格建筑安装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台班的数量标准。
工程计价定额,指的是直接用作工程计价的定额或者指标,主要包括了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和投资估算指标等。
除此之外,部分地区与行业造价管理部门会颁布工期定额,工期定额指的是在正常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建设项目和各类工程所需要的工期标准。
工程定额涵盖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工程计价定额。
【1】定额的产生
定额的产生,源于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得到和积累的生产某种产品的丰富的技能,以及生产某种产品所投人劳动资料与劳动时间的丰富经验。
依据《缉古算经》记载,我国唐代便有了夯筑城台的用工定额,北宋时期著名的土木建筑家李诚编著的《营造式法》一书,不但是一部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巨著,这是一部工料计算方面的巨著。其的“功限”和“料例”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如今的人工与材料消耗定额。明朝工部的《工程做法》同样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工料计算。清朝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则完全是一部有关于工料估算的典籍。
上述古籍中所记载的估工估料的经验就是原始的定额。
现代定额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管理科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工程预算目录
【2】我国建设工程计价定额的发展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我国工程定额的建立与定额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立发展到削弱,又到再次发展再次慢慢弱化的曲折过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述几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至1952年)
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开展定额工作较早的地区,从1950年起,东北地区在铁路、煤炭、纺织等部门开始实行劳动定额。1957年制定了东北地区统一劳动定额。在1952年前后,华东、华北等地区也相继编制了劳动定额或工料消耗定额,这个时期是创立我国劳动定额的试点时期。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至1957年)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国家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1954年劳动部和建工部联合颁发了《建筑工程劳动定额》,是我国建筑业第一次编制的全国统一劳动定额。1956年国家建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及增加了材料消耗和机械台班定额部分,编制了《全国统一劳动定额》。
(3)“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时期(1958年至1966年)
这个时期,工程概预算与定额管理在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被人们忽视。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
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处在全面崩溃的边缘,因为全盘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工程概预算和定额管理在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被人们彻底忽视。工程预算发展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时期(1978年至201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立即将所有的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整顿、健全、完善、发展概预算制度和定额管理创造了空前有利的环境。
(6)2020年7月24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
2020年7月24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条件的国有资金投资的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造价改革试点。
主要内容如下:
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
①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
②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
以上就是定额的发展史。对于做工程造价的人员来说,定额的取消并不代表停滞了自己对工程造价的步伐,相反的,正是由于定额的取消才更可以体现出来工程造价人员的必要性。只要是自身经验够多、技术够硬,自身形成一套价格体系,摆脱了定额的束缚,便更能够在我们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在这个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工程预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