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gineering News-Record,ENR)全球最大承包商榜单正式揭晓,中国建筑企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整体实力,以绝对优势主导榜单——前五名全部由中国企业包揽,前十名中更是占据七席,创下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从巨型水电大坝到跨越海峡的超级桥梁,从沙漠中穿行的轻轨线路到高科技卫星发射基地,中国建筑企业正以扎实的工程实力与创新技术,重新绘制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图。
▲全球前五强:中国军团的主场秀
第一名中国建筑(总收入3129亿美元)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的经营网络已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在海外承建的美国迈阿密天际大厦,建筑高度达304米,建成后将成为佛罗里达州的新地标;而在国内,中国建筑承担了全国约15%的住房建设任务,包括雄安新区大批安置房项目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相关配套工程,充分体现其在重大民生工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中,中国建筑广泛应用“光储直柔”绿色技术,打造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同时设立“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国际工程合作中实现技术落地与人才本土化的优秀案例。
第二名中国中铁(总收入1658亿美元)
中国中铁在隧道施工装备领域的突破尤为突出,其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已成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中国名片”。该企业推出的大直径盾构机集成智能换刀机器人,在澳大利亚某铁矿隧道项目中,施工效率提升五倍,设备故障率下降30%,带动中国高端装备出口利润率突破25%。在欧美市场,包括纽约地铁7号线延伸段、洛杉矶地铁金线等项目,中国中铁提供的盾构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60%,成功打破长期由欧美厂商主导的技术壁垒。
第三名中国铁建(总收入1525亿美元)
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是中国铁建在极端环境下完成的一项“极限挑战”。面对夏季50摄氏度的高温与频繁沙尘暴,中国铁建仅用16个月完成全部设计与施工,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单向高峰小时运输能力达7.2万人次、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80秒、总工期仅为同类项目的60%。尽管因业主方设计变更导致项目出现亏损,但中国铁建所展现出的工程履约能力与质量标准,赢得了沙特政府的高度赞誉,该项目也成为中沙两国基础设施合作的典范之作。
第四名中交集团(总收入1098亿美元)
中交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级工程布局广泛。其参建的迪拜世界中心港应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年吞吐能力突破1500万标准箱;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通过填海造地形成276公顷可用土地,预计未来将带动150亿美元相关投资,并为当地创造8.3万个就业岗位。在国内市场,中交集团主导的常泰长江大桥、蒙内铁路等项目同样体现技术领先性,其中蒙内铁路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稳定在2%左右。
第五名中国中冶(总收入788亿美元)
中国中冶在全球工业建筑领域位列第二,海外矿产资源类项目贡献了其收入的40%以上。该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负责的瑞木镍钴项目,创新采用“港口—矿山—冶炼”一体化开发模式,年产出镍钴金属3.4万吨,成为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矿业投资项目之一。在国内,中国中冶还先后参建了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上海迪士尼乐园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展现出覆盖全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能力。
▲第七与第八名:细分赛道的领军者
第七名中国电建(总收入904亿美元)
中国电建被业界誉为全球水电建设领域的“头号玩家”,世界上每三座大型水电站中就有一座由其参与设计或建造。在老挝,中国电建投资并建设了“八站一中心”水电站群,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量的31%,依托流域联合调度技术,有效实现“蓄丰补枯”,使湄公河在旱季的径流量增加39%。其在几内亚承建的凯乐塔水电站与苏阿皮蒂水电站,合计占该国水电装机总量的84%,成为改善当地电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
第八名上海建工(总收入431亿美元)
上海建工在超高层建筑与大型市政工程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其承建的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632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卫星厅等标志性项目,推动中国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海外,上海建工参与建设的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广泛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80%的构件在国内工厂预制完成,整体工期缩短约30%,成为中国建造标准成功走向国际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企业全球崛起的三大支柱
〔1〕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中国建筑企业已形成从前期规划与设计(依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设设计集团等)、核心装备制造(如盾构机、塔式起重机),到后期智慧运营与维护(基于智慧工地平台)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构建起西方企业较难复制的综合竞争壁垒。
〔2〕持续的技术创新驱动
中国建筑集团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实现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智能化与高效化;中国中铁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化率从2008年的不足10%,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95%以上,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曾面临的不利局面。
〔3〕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支撑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提供稳定的融资支持;而国内“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则推动建筑业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达到8.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行业基础依然坚实。
从炽热沙漠到深邃海洋,从寒冷极地到潮湿热带,中国建筑企业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舞台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这份ENR榜单不仅是企业营收规模的比拼,更是中国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能力与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示。正如沙特《阿拉伯新闻报》所评论:“中国建造的不仅是工程,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持续深化以及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加速落地,中国建筑的全球发展故事,必将迎来更加精彩的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