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建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建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赢得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声誉,企业必须将成本控制作为核心管理环节,实施科学、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意识薄弱、方法落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服务于工程造价的精准控制与项目全过程管理?本文将围绕体系建设与全过程实施两方面展开探讨。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具备全局性和系统性特征,涵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筑企业应立足实际,构建覆盖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控。
〔1〕财务预算方面,需重点关注企业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合理的资金规划能够保障项目运转顺畅,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延误。企业应建立动态资金监控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
〔2〕业务预算的核心在于对项目收益的科学预测。特别是在工作量估算、人工成本测算等方面,应结合历史数据与市场变动趋势进行精细测算,为项目后续执行提供可靠依据。
〔3〕资本预算则涉及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等长期资产的购置计划。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与技术评估,制定合理的采购与更新方案,防止资产闲置或过度投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各类预算的特点明确管理职责,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确保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环节有序衔接,形成管理闭环。
▲实施项目全过程的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从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实施到竣工结算,均需纳入预算管控范围,以实现对造价的动态跟踪与精准调控。
〔1〕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应重视工程量的准确预算。依据招标文件及有关资料,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复核与优化,避免漏项或重复计算,从源头上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为中标后的成本控制打下基础。
〔2〕施工过程中,要依托施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数据分析手段,对人工、材料、机械等成本要素进行细化预算。通过制定科学的采购与使用计划,严格控制施工费用,防止资源浪费。
〔3〕加强项目变更管理是全过程预算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常因设计调整、现场条件变化等因素发生变更,企业应建立变更预算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并相应调整预算方案,避免因变更管理滞后导致成本失控。
在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面对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的预算意识不强、方法不科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筑企业应坚持以全面性、全员性为原则,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过程控制,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的系统性与执行力,最终实现成本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