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工程项目中,造价管控作为贯穿项目全周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成本控制与整体建设成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造价管理人员常面临诸多反复出现、难以根除的“顽疾”,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识别与应对,将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与最终成果。本文系统梳理了造价管控中常见的十大类问题,分析其具体表现,并提出具有实操意义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造价管理人员提供参考,提升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水平。
〖1〗项目工期持续延误
主要表现:
项目工期一再推迟,是许多工程项目的常态。延误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前期规划不周全、实施过程中突发状况频发、项目范围界定模糊、资源配置不足或响应迟缓等。工期延误不仅会导致成本上升,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影响项目声誉,甚至造成市场机会的丧失。
解决对策:
项目经理应强化项目分解结构(WBS)的运用,将整体项目目标拆解为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和有时限的阶段性成果。建议设定以两周为周期的成果交付节点,确保每个周期内团队都能完成具有实际价值的任务内容。对于复杂度高、风险较大的项目,评审周期可进一步缩短。通过对可交付成果的细化管理,不仅便于监控项目实际进展,也有助于实施持续、动态的风险识别与应对,增强项目控制的主动性与前瞻性。
〖2〗项目需求频繁变更
主要表现: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求变更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引发变更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前期调研不充分、业主方提出新要求、政策法规调整、市场环境变化或其他相关方对功能、标准等进行增删或修改。需求变更若管理不当,极易导致项目范围蔓延、成本超支和进度滞后。
解决对策:
项目启动阶段即应确立清晰、规范的需求变更管理流程,并明确该流程的触发条件、审批权限与执行步骤。确保所有相关方在项目早期便了解变更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包括对工期、成本、质量及项目目标的影响。在每次变更提出时,需全面评估其影响,并基于客观数据与分析结果,协助用户及相关方做出审慎决策,避免随意变更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目标偏离。
〖3〗项目决策缺乏定见
主要表现:
业务决策反复不定、缺乏延续性,是项目陷入困境的重要信号。不少项目依赖于高层提出的初步业务愿景,但这些愿景往往缺乏详细的实施路径与明确验收标准,导致项目方向模糊、团队频繁返工、士气受挫,严重影响执行效率与成果质量。
解决对策:
在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必须明确关键决策事项与责任人,具体包括:
①项目所有者或最终验收决策人是谁?
②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应具备哪些核心特征与性能指标?
③可接受的缺陷率或质量底线为何?
④评估项目成果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有哪些?其优先次序如何排列?
通过建立清晰的决策框架与验收标准,为项目团队提供稳定导向,减少因目标摇摆造成的资源内耗。
〖4〗项目进度虚高,后期推进困难
主要表现:
当项目经理被告知项目已完成90%时,常会感到欣慰。然而,这“最后的10%”往往包含大量未预见的技术难点、整合工作与调试任务。前期进度评估若基于粗略估算或过于乐观的判断,会导致后期工作严重低估,使得项目陷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困境。
解决对策:
应建立客观、透明的进度评估机制,避免依赖主观汇报。可采用挣值管理(EVM)等工具,综合考量工作量、成本与时间因素,真实反映项目绩效。一旦发现项目进度在某一阶段停滞,需深入剖析原因,识别是否存在未上报的障碍、资源瓶颈或前期评估失真等问题,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5〗忽视潜在问题,掩盖真实状态
主要表现:
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但若团队缺乏主动上报意识,或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文化,将导致小问题积累成大风险。表面上的“一切正常”可能掩盖了深层的进度滞后、质量隐患或沟通障碍。
解决对策:
项目经理应倡导开放、透明的沟通氛围,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项目健康检查机制。通过阶段评审、里程碑验收与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客观审视项目状态。对进展顺利的环节予以肯定,对发现问题及时公开讨论并协同解决,避免“捂盖子”文化蔓延。
〖6〗缺乏阶段性目标指引
主要表现:
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最终成果的交付,也取决于关键中间成果(里程碑)的达成。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会导致项目失去过程控制点,难以及时发现偏差,最终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
解决对策:
在项目计划中明确设置关键里程碑及其验收标准。一旦项目出现明显偏离,可启动“项目救助方案”,即通过短期、集中的干预措施,重新设定优先任务、调整资源分配、重构团队信心,以快速扭转局面,确保项目重回正轨。
〖7〗项目团队沟通不畅
主要表现:
项目成员之间、团队与相关方之间若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通,容易引发误解、协作效率低下、士气低迷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人员冲突、离职或部门间推诿扯皮,直接影响项目氛围与执行效果。
解决对策:
建立健全的沟通管理计划,明确沟通频率、渠道、内容与责任人。重视团队建设与冲突调解,鼓励开放反馈与建设性对话。当出现人际问题时,应视为管理预警信号,深入排查其在任务分配、资源支持或目标认同等方面的根源,从而系统化解矛盾。
〖8〗质量问题频发且处理滞后
主要表现:
质量问题在项目实施初期可能不易察觉,但随着项目推进,若未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小缺陷会累积成大问题,甚至导致返工、延误和成本大幅增加。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若犹豫不决,将错失最佳解决时机。
解决对策:
在项目质量计划中明确质量标准和容忍度,界定各类质量问题的等级与处理流程。通过定期测试、评审与审计,主动识别质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迅速启动预案,评估其影响,并决定是否升级处理,确保质量管控始终贯穿项目全过程。
〖9〗缺乏有效的项目报告机制
主要表现:
片面强调“埋头干活”、忽视进度报告与信息整合,是不少项目团队的真实写照。然而,缺乏有效的报告工具与机制,将导致决策者无法掌握真实进展,难以及时识别风险、调配资源,等问题暴露时往往已难以挽回。
解决对策:
引入适合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实现进度、成本、资源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强化项目报告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可视化报表与预警提示,帮助管理者把握项目动态,支持科学决策。
〖10〗工期压力导致质量风险
主要表现:
建设单位因种种原因压缩合理工期,要求施工方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部分或全部工程内容。这种赶工行为容易导致施工队伍疲劳作业、工序简化、质量控制力度减弱,进而埋下质量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解决对策:
造价与项目管理人员应主动与建设单位沟通,说明不合理压缩工期可能带来的质量与安全风险,争取更合理的施工周期。同时,内部加强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通过增加人员、轮班作业、强化过程检查与验收等措施,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坚守质量底线。对违规操作或质量不合格行为,应严格执行惩罚制度,形成有效约束。
建设工程造价管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面对上述十大常见问题,项目管理人员既需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也需掌握良好的沟通、协调与风险控制技巧。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强化过程控制、构建透明沟通机制与质量至上的文化,才能有效破解这些“顽疾”,推动项目实现成本、工期与质量的均衡优化,最终提升建设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