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我国建筑行业将步入结构重塑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依据住建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及相关地方实践政策,行业正呈现出三大核心发展趋势与四条主流转型路径。下文将对此展开系统分析与阐述。
▲三大核心发展新趋势
〔1〕绿色化:从外部政策驱动到内生价值创造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正持续升级,预计到2025年,重庆、江苏等多个省市将实现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进入“十五五”,全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预计突破90%,超低能耗建筑也将实现规模化推广。
绿色技术正加速落地并显现经济价值。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年新增装机量呈高速增长,增幅达150%。典型案例包括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借助智能筑塔机实现“零碳施工”,西安城墙根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对老旧建筑绿色改造,成功转型为年营收超千万的文化旅游地标,充分验证了绿色技术的可行性与商业潜力。
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管理机制正逐步建立健全。重庆已率先试点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推动设计、施工、运维等全流程实施降碳策略。
〔2〕工业化:从构件装配迈向系统集成
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从2025年的30%提高至“十五五”末的50%。广东茂名、四川达州等地积极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推动构件生产、施工与运维协同发展,政府投资项目装配率已超45%。
装配式装修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84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4700亿元。深圳、上海等地在城市更新中广泛应用标准化装配式内装,工期缩短30%,室内甲醛释放量降幅超90%,大幅提升居住健康性与工程效率。
智能工厂正在改变传统建造模式。中建海峡打造的“闽智建”平台整合超百种智能硬件,实现施工现场数字化覆盖率超80%。福州前横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借助该平台节省人工成本15%,展示出工业化与智能化的协同效益。
〔3〕数字化:从单点工具应用走向全生态重构
BIM技术普及率预计将达80%,深度融合于建筑全流程。武汉汉芯公馆项目运用塔机智能集控系统,实现地面远程操控高空作业,施工效率提升30%;中南建筑设计院与达索系统合作推进“无图纸建造”技术,减少原材料浪费50%。
数据正成为行业新生产要素。广联达发布的《数字建筑白皮书》提出“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目标。重庆已建成绿色建筑BIM模型数据库,打通从设计、审查到施工的全链条数据流。
智慧工地加速普及,2025年全国普及率预计超70%。碧桂园试点项目采用AI视频监控系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60%;广州“智慧城市大脑”接入20万栋建筑动态数据,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四大转型升级路径
〔1〕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构建激励约束新机制
政策端持续强化标准引领,修订《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立建筑碳核算统一标准。重庆已将绿色建材使用比例纳入施工图审查环节,强制要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70%。
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绿色信贷、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工具广泛应用。重庆荣昌区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带动产业链产值增长20%。2025年全球绿色贷款规模预计达3000亿美元,为节能改造提供坚实资金基础。
监管机制也在持续升级,北京、上海试行公共建筑能耗“红黄蓝”三级预警与差别电价政策,对超限额项目执行惩罚性电价,倒逼能效提升。
〔2〕以技术赋能贯穿“设计-建造-运维”全链条
设计环节迎来智能化革命,AI辅助设计系统大幅提升方案生成效率。中南建筑设计院“Giant AI”实现效率提升300%,达索系统“无图纸设计”技术支持跨专业协同,设计变更率降低40%。
建造环节加速机器人应用,焊接、砌筑等高危作业逐渐被机器人替代。碧桂园项目实测效率提升30%,四川农村住房建设项目推广3D打印技术,建设成本降低25%。
运维环节推广数字孪生技术,上海在“两旧一村”改造中建立实时能源监控系统,运维成本降低20%,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与使用效能。
〔3〕推动产业协同,构建“平台+生态”集群发展新模式
龙头企业积极构建“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如中建集团、上海建工推进全产业链整合。华西集团“华西·央境”项目采取“土地再开发+功能重构”模式,实现销售额3.5亿元,并显著提升周边区域价值。
区域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长三角、珠三角正在形成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江苏计划至2030年培育100家智能建造骨干企业,打造5个以上产业集群,力争产业链协同率提升至80%。
中国建造标准与技术正加速“出海”,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老铁路、埃及新首都等海外项目广泛采纳中国智能建造标准,国际工程订单同比增长35%。
〔4〕重塑人才结构,培育“技术+管理”复合型队伍
实施建筑产业工人技能认证制度,2023年新增持证技能人员85万名。中建三局设立“智能建造学院”,专项培养BIM技术人才,获认证工程师薪资年均增长18%。
高校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建筑+人工智能”“建筑+新能源”等新兴专业。清华大学与华为合作共建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项目,促进前沿技术应用落地。
企业推进组织变革,设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等专职部门。中国建筑集团成立智能建造事业部,研发投入强度超3%,相关业务收入增速突破40%。
▲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替代性失业风险:智能建造预计将替代45%传统岗位,需通过转岗培训与新技能认证实现“人机协作”。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对工人进行设备操作培训,转型后人均效能提升2倍。
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初期投资通常高出5-10%,需通过碳交易、节能收益回馈加以平衡。深圳某超低能耗建筑借助光伏发电,实现10年内收回增量投资。
加强建筑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建筑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重庆对绿色建筑BIM数据实施加密存储与访问控制,防止设计核心技术泄露。
总结而言,“十五五”将是中国建筑行业全面迈向绿色、工业与数字融合的关键时期。企业应紧抓政策机遇,聚焦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协同,构建开放、高效、可持续的“绿色智造”新生态。未来五年,那些具备全链条整合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能敏捷响应市场需求的主体,将引领中国从“建造大国”稳步迈向“建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