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改造升级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系统工程与实践路径江华县审计局预算编制 2025-09-25
返回列表

  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的区别在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既有建筑改造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核心任务之一。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祥近日指出,要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通过科学有序的既有建筑改造,实现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实质性跃升。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与城市功能完善、空间优化、文化延续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亟需从技术路径、实施策略、政策协同等多维度构建系统化、全过程的工作体系。

  ▲“四好建设”:既有建筑改造的系统逻辑与实施架构

  “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递进式目标,清晰勾勒出从建筑单体到社区群落、从物质空间到人文生态的系统性改造路径,体现了我國城市更新工作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重大转变。

  〔1〕好房子:筑牢安全底线,提升居住品质

  针对老旧住宅普遍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设施设备老化、性能退化等问题,改造工作首要以安全为根本,通过采用碳纤维布加固、钢结构托换等先进结构补强技术,以及全面升级消防设施(如加装自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拓宽消防通道等),切实筑牢建筑安全底线。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广隔音保温一体化外墙、低辐射节能门窗、装配式内装等绿色建筑技术,有效提升室内热舒适度、声环境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北京劲松北社区改造项目中,通过实施外墙外保温系统升级,使建筑冬季采暖能耗降低超过30%,居民居住舒适度显著改善。人民银行政府预算编制

  〔2〕好小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

  老旧小区改造应超越传统的“打补丁”式维修,转向“空间重构+功能植入”的集成化模式。一方面,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整合边角地、优化停车布局(如建设机械式停车库、生态停车位)等方式,最大限度释放公共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植入社区养老托幼设施、智慧快递驿站、新能源车辆充电桩、无障碍设施等现代化便民服务内容。以上海曹杨新村改造为例,项目采用“留改拆”相结合的策略,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肌理的同时,巧妙整合出约2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实现了历史文脉传承与当代生活需求的有机统一。

  〔3〕好社区:创新治理机制,激发社区活力

  社区层面的改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构建“改造实施-长效运营-协同治理”的可持续闭环。在改造前期,应充分引入居民议事协商机制,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采用了“居民提案-专家论证-政府组织实施”的参与式规划模式,有效提升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居民认同感。在改造后期,应着力培育社区商业、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软性生态,例如杭州和睦社区通过设置“邻里盒子”多功能共享空间,成功激发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活力,促进了社区共同体的重塑。

  〔4〕好城区:统筹区域发展,提升整体效能

  在城区尺度上,需建立“老旧建筑改造-产业动能培育-城市风貌提升”的协同机制,将建筑更新与城市产业升级、文化复兴、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深圳南头古城更新项目通过对低效闲置的旧厂房进行创意改造,引入了设计工作室、特色零售、文化展览等新业态,年客流量从改造前的约50万人次大幅增长至300万人次以上,成功实现了历史街区活化与创新经济培育的双赢,成为“以用促保”的典范案例。养老机构预算编制可行性

  ▲聚焦三类重点:既有建筑改造的核心方向

  〔1〕危旧住房:从消除安全隐患到全面提升品质

  对于经鉴定为C级或D级的危旧住房,应采取“一楼一策”、“一户一方案”的精准改造策略。低层、多户的危旧楼房可考虑原址翻建,而具有保留价值或结构加固可行性的高层建筑,则应优先采用结构加固改造方式。广州永庆坊微改造项目对20栋危房创新运用了“微介入、轻加固”技术,在有效提升房屋结构安全等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系了岭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街区风貌。

  〔2〕存量物业:推动低效空间向高价值载体转化

  针对大量存在的老旧工业厂房、闲置商业办公等存量物业,其改造方向应紧密对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老旧工业园区可转型为科技创新产业园、文化创意街区(如北京798艺术区),传统商业设施可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商业、策展型零售空间(如上海TX淮海|年轻力中心)。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新建项目,存量物业改造平均可节约土地资源40%、缩短建设周期约30%,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3〕适老化改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精准应对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亟需加快推进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标准化、普及化。重点内容包括加装电梯、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坡道、改造卫生间厨房等湿滑空间、安装智能监测与紧急呼叫系统(如跌倒探测报警器)等。上海长宁区开展的“智慧养老”社区试点,通过部署“一键呼叫+平台响应+紧急救援”系统,已覆盖超过5000户老旧住宅家庭,将紧急情况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显著提升了老年居住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重要性

  ▲技术与实施协同:确保改造工程优质落地

  〔1)健全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改造全过程

  应加快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既有建筑改造技术规范》,为建筑检测鉴定(结构安全评估、能耗测评、环境影响评价)、改造设计(特别是加层、扩建、功能转换等特殊情形)、施工工艺及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北京市发布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指南》,针对常见30类改造技术难题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有力支撑了改造工作的规范开展。

  〔2)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实现可持续投入

  构建“财政补贴引导+居民合理出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建议对管网更新、外墙安全等基础类改造内容,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对于加装电梯、增设停车设施等提升类项目,可探索按楼层、受益程度等因素制定梯度化出资方案(如低层住户出资比例控制在10%以内,高层住户适当提高至30%或以上);同时,可通过授权经营改造后新增的商业服务空间、停车位等经营性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3)培育专业服务能力,提升行业综合水平

  大力推行“改造工程总承包”(EPC)模式,鼓励具备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能力的大型企业或联合体牵头实施综合性改造项目。同时,建立健全改造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将项目质量、安全绩效、合同履约、用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引导市场主体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既有建筑改造远非简单的“旧楼翻新”或“立面美容”,而是涉及城市发展理念、建设模式、治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四好建设”目标的系统推进,老旧建筑将有望从城市发展的“存量负担”转变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增量动能”,最终实现“老房子承载新生活、旧街区焕发新活力、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坚实的技术支撑、多元的资金保障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共同谱写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精彩篇章。江华县审计局预算编制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