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工程结算单总结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结算中,材料价格调整结算工作一直是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关注的焦点,也是容易引发结算争议的重要环节。材料调差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项目的顺利推进。本文将深入分析材料调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系统化的应对措施,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材料调差的问题成因深度剖析
当前工程实践中,合同中对工程材料调差的约定往往存在不明确、不合规甚至与现行计价规范相抵触的情况,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材料调差基准价约定缺失或不当。基准价作为材料价格调整的计算基础,其设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最终结算造价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合同未明确约定基准价的确定原则,承包单位往往倾向于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价格作为基准价,而建设单位则可能坚持采用不同的计价基准,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导致结算争议的产生。更深入地说,基准价的不明确不仅影响单种材料的调差结果,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项目的结算工作推进。
〔2〕信息价中缺项材料的调差机制缺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特殊材料、新型材料或地方性材料在官方发布的信息价中并无对应的预算价格,这类材料的调差工作往往缺乏明确的操作依据。大多数合同对此类情况未能预设解决方案,既未明确基准价的确定方法,也未规定施工期间市场价格的采集机制。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价格指导,这类材料的调差成为结算工作中的灰色地带,极易引发双方争议。设计工程结算书
〔3〕调差材料范围约定不符合相关规定。部分建设单位出于控制投资的目的,往往在合同专用条款中不合理地限制材料调差范围,或仅允许少数几种材料参与调差,其他材料则排除在调差范围之外。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工程造价风险合理分担的原则,也与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相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种单方面转移价格风险的做法往往导致结算纠纷,甚至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
〔4〕价格波动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当工程材料单价涨跌幅度超过合同约定的风险幅度值时,对于风险幅度值内的材料价格涨跌风险由谁承担,以及超出部分如何调整,很多合同约定模糊不清。这种不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在材料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极易导致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的责任推诿,严重影响工程结算效率。
▲系统化应对措施与实施方案
基于上述材料调差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工程材料调差管理的核心难点主要体现在合同约定的不明确、不完整。参考多个项目的成功实践经验,本文整理出以下系统化的应对策略:
〔1〕明确有信息价工程材料的调差基准价确定原则。对于招标工程项目,应当以投标截止日前28天对应的信息价为材料调差基准价;非招标项目则以合同签订日前28天对应的信息价为基准。这一时间节点的确定,既符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要求,也能较好地反映投标或签约时的市场价格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时间与开标时间间隔过长时,必须及时更新招标控制价中的主要工程材料价格,确保基准价的时效性和合理性。
〔2〕建立无信息价工程材料的基准价与市场价格确定机制。在编制招标控制价阶段,对于信息价中缺项的材料,应当通过市场询价方式确定合理价格,并将此类材料列为"暂估价",以此作为后续调差的基准价。在施工过程中,建议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共同参与,在材料采购前参照政府采购法中的竞争性谈判、询价或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市场价。同时,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材料价格信息库,通过多渠道比价确保市场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工程结算审计节能验收
〔3〕规范工程材料调差范围的确定原则。调差范围的确定应当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宜随意缩小主要工程材料的调差范围,更不应将所有的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单方面转移给承包单位。具体操作中,工程材料调差范围的确定应当参考当地定额配套文件对主材与辅材的区分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予以明确。通常而言,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主要材料和设备应当纳入调差范围,而价值较低、用量较少的辅助材料可考虑不纳入调差范围。
〔4〕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风险分担机制。当工程材料单价涨跌幅超过合同约定的风险幅度值时,应当严格按照"超过部分按实调整"的原则进行处理。这种做法既符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合理分担工程造价风险的原则。具体而言,风险幅度值的设定应当考虑材料的价值比重、价格波动频率等因素,通常建议设置在5%-10%之间。对于超出风险幅度的部分,应当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工程造价的公平合理。
通过以上系统化的应对措施,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可以在合同签订阶段就材料调差问题达成明确共识,有效避免后续结算争议。同时,建议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材料价格监控机制,定期收集和更新材料价格信息,为工程结算积累完整、准确的依据。此外,推行过程结算制度,将材料调差工作分散到各个施工阶段,也能够有效减轻竣工结算阶段的工作压力,提高结算效率。
综上所述,材料调差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需要从合同约定入手,建立完善的价格确定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只有通过明确各方责任、规范操作流程,才能确保材料调差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合同环境,最终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工程结算财政评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