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项目规范》正式实施五大核心要点引领居住品质全面升级工程结算的组织方式 2025-10-11
返回列表

  工程预结算收费标准自2025年5月1日起,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GB55038-2025)将作为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技术规范围绕"安全、健康、舒适、绿色、智慧"五大维度,对住宅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全生命周期提出系统性要求,标志着我国住宅建设从"量"的积累正式迈向"质"的飞跃。新规的实施将深刻影响未来住房开发建设方向,为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以下是新规中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要点深度解析:

  ▲电梯配置标准全面提升,构建全龄友好出行环境

  新规对住宅电梯配置要求作出重大调整:四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且当最高入户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米时,每个居住单元应至少配置1台电梯;十二层及以上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33米的住宅,每个居住单元应设置不少于2台电梯,其中一台必须满足担架进出要求。这一规定突破了实施多年的"七层及以上设电梯"的传统标准,将有效解决老年人、婴幼儿家庭及行动不便人群的垂直交通难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

  在技术细节方面,新规对电梯轿厢尺寸提出明确要求:深度不应小于2.1米,宽度应满足轮椅回转需求;同时强制规定电梯厅及轿厢内需设置无障碍设施,包括符合轮椅使用者操作的按钮(高度0.85-1.1米)、语音报站系统、防夹装置以及紧急呼叫按钮(高度0.85米)。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创建全龄友好型居住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隔声性能要求大幅升级,营造宁静私密居住空间

  针对日益突出的邻里噪音问题,新规对住宅隔声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根据规范条文,卧室、起居室分户墙及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量(含粉红噪声修正)需达到50分贝以上,其他分户墙需达到48分贝以上;楼板撞击声压级限值从原来的75分贝严格控制在65分贝以内,降幅显著。同时,建筑设备(如电梯、水泵、风机等)传播至室内的结构噪声限值不得超过33分贝,确保设备运行不对居住环境造成干扰。秦淮工程竣工结算报告

  此外,新规还对外窗的隔声性能提出同步要求,并首次将卫生间排水噪声纳入控制范围,明确规定排水管件应选用低噪声产品,管道穿越卧室、起居室墙体时需采取隔声密封措施。这些全面而细致的隔声规定,将有效降低邻里之间的噪音干扰,减少因噪音引发的社区矛盾,为居民创造更加宁静、私密的居家环境。

  ▲空间舒适度标准优化,提升整体居住体验

  新规对住宅空间尺度作出重要调整: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0米,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不应低于2.6米(局部最低处不低于2.2米),厨房、卫生间的净高不应低于2.2米。与以往常见的2.8米层高相比,提升的20厘米看似不多,却使室内空间感得到显著改善,通风采光效果明显增强,同时也为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智能家居等设备的安装预留了充足空间。

  在功能空间配置方面,新规明确了各主要功能区域的最小使用面积:双人卧室不应小于9平方米,单人卧室不应小于5平方米,厨房不应小于3.5平方米,并规定了相应的短边净宽尺寸。这些具体而明确的数据指标,确保了居住空间的基础舒适性,防止因过度压缩空间而影响实际使用功能,从源头上保障了居住品质。

  ▲适应性节能设施配置,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针对我国广阔地域带来的气候差异,新规对不同气候区的住宅设施配置作出了精细化规定:严寒和寒冷地区必须配置集中供暖系统;夏热冬冷地区应预留空调设备安装条件或直接配置供暖供冷设施;夏热冬暖地区则重点强化遮阳与通风设计。这些规定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确保各地住宅都能提供舒适的热环境。园林工程结算指

  在建筑节能方面,新规要求建筑外围护结构必须满足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的基本性能要求,外窗的传热系数和气密性能等级均有明确指标;同时规定居住空间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5%,通过优化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能耗。这些技术措施将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在建筑领域的落实。

  ▲智慧社区基础建设,赋能未来生活方式

  新规首次系统性地将智慧社区建设要求纳入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住宅小区应实现公共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包括电梯轿厢、地下车库等传统弱信号区域;全面实施光纤到户,每套住宅应设置家居配线箱,为智能家居系统提供基础网络条件;小区应配置智能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周界报警、门禁对讲等基本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新规要求智能化设备用房与地下管道必须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防止后期改造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这些前瞻性规定,为未来社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推动住宅从单一"居住容器"向"科技赋能生活空间"转型,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标准化框架。

  《住宅项目规范》的五大核心调整,精准回应了当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对接老龄化社会、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等新时代需求。作为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新规不仅为开发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执法依据,更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标准支撑。随着5月1日的正式实施,我国住宅建设行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品质革命,提前理解并适应新规要求,将成为各方市场参与者的必修课。工程结算的组织方式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