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工程项目结算审计案例深度剖析与启示初步审核工程结算 2025-11-20
返回列表

  句容工程竣工结算单位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是确保工程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剖析某高校新建图书馆工程的结算审计案例,系统展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效,为同类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案例背景与项目概况

  某高校新建图书馆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2600平方米,是一项集藏书、阅览、研究、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涵盖基坑支护、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电气系统、弱电工程、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多个专业分部工程。

  该项目于2012年7月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确定施工单位,2012年10月正式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合同工期为36个月。工程于2012年12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质量等级评定为合格。按照学校内部管理流程,2017年5月,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将经过初步审核的施工单位结算送审资料正式移交给学校审计处,启动竣工结算审计程序。农网工程结算工作

  ▲审计实施过程与方法解析

  〔1〕结算资料全面核查阶段

  审计工作启动初期,审计组首先对送审材料进行了整体评估。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在结算送审函中明确:工程合同总价为14,082.75万元(其中包含暂列金559.29万元),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价为17,778.08万元。审计人员立即发现,扣除暂列金后的实际合同价为13,523.46万元,而结算送审价超出实际合同价达4,254.62万元,超出比例高达31.46%。

  面对如此显著的造价差异,审计组提出关键疑问:造价大幅超出的原因究竟是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还是在施工过程中确实发生了大量合同外的变更、新增和签证项目?为解答这一疑问,审计人员首先与基建管理部门进行了初步沟通。基建管理部门反馈,虽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变更和新增项目,但不可能导致造价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基建管理部门还透露,在初步审核阶段就已发现施工单位结算报价明显偏高,并曾提醒施工单位重新复核结算书,但施工单位仍坚持按原报价报送。

  基于此情况,审计组确定了清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除采用全面审查法对工程造价进行系统审计外,重点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招标控制价、中标投标报价与结算送审价进行详细对比,找出差异点。审计重点集中在变更项目、新增内容、清单漏项、现场签证、工程量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造价较高的子项上。具体审查内容包括:结算编制依据的准确性、结算方式的合规性、定额套用的正确性、是否存在高估冒算现象、取费标准的合理性、设计变更和签证内容的真实性与手续完备性、工程量的准确性等。

  在资料审查环节,审计人员系统查阅了结算书、施工合同及其补充协议、中标通知书、工程招标图纸、施工图、竣工图、现场签证单、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投标文件、招标文件及答疑纪要等全部工程结算资料。为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审计期间还多次组织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进行现场勘查,核实实际情况。未结算工程清理

  〔2〕造价审计深度分析阶段

  在定额套用审查中,审计组发现施工单位在变更项目或新增漏项项目重新组价时,普遍存在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定额子目进行套用的现象。如果审计人员未能充分理解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或未深入分析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极易被施工单位的计价策略所误导。

  典型案例之一是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桩径由原设计的600mm或800mm变更为1000mm、1200mm和1500mm,需要重新组价确定综合单价。审计发现,施工单位在综合单价分析表中套用"钻孔桩入岩增加费"定额子目时,定额工程量按整桩成孔体积计算,而未根据实际入岩体积分别计算,且未区分中风化岩与微风化岩的不同计价标准。通过查阅钻孔桩施工记录并与基建管理部门核实,审计确认施工单位的计价方式与实际情况不符。此项最终由送审价388.02万元核减至239.57万元,核减金额达148.45万元。

  在暂列金处理方面,审计发现施工单位存在浑水摸鱼的企图。暂列金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界定为发包人为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暂定项目和增加项目而预留的金额,虽然在投标时计入承包人报价中,但实际不归承包人所有。然而,施工单位在送审结算时,故意在部分单位工程汇总表中将暂列金计入总价,意图蒙混过关。审计人员在审查基坑支护工程和土建工程汇总表时及时发现这一问题,两项暂列金共计363.48万元被全部核减。

  在工程量审核方面,审计人员通过仔细核对竣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招标清单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施工单位存在大量虚报工程量的情况。审计组特别关注综合单价高、工程量大的子项,通过反复核算和现场测量,最终核减虚报工程量对应的价款达1250余万元。项目工程预结算目的

  〔3〕争议处理与原则坚持

  审计过程中,施工单位提出要求增加外脚手架费用的争议事项。施工单位来函说明:本工程主体结构为倒棱台造型,在满足施工安全与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按照建设局质量安全监督站和监理单位的意见,采用满堂脚手架方案重新编制施工方案,该方案经质监站组织的专家论证会评审通过后实施。施工单位主张施工方案的变更导致脚手架费用大幅增加,要求予以补偿。

  审计组经研究认为:外综合脚手架费用属于措施项目费范畴,在合同中被明确界定为包干费用,不因施工方案调整而变更。此外,在招标答疑阶段,包括中标单位在内的所有投标单位均被视为有经验的承包商,当时无人对招标文件中的相关条款提出质疑。因此,结算阶段提出与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规定相悖的意见,缺乏合同依据。审计组明确表示不予支持此项费用增加。

  施工单位最初不接受审计意见,但又无法提供新的有效证据。双方经过多次沟通仍无法达成一致。在此情况下,经沟通协商,甲乙双方同意按照省政府关于工程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申请调解。

  造价管理站详细查阅了施工合同、招标文件、施工方案等全部相关资料后,口头明确表示:该项措施项目费按综合合价包干计取具有充分依据,造价管理站不同意也不会出具任何支持增加该项费用的书面意见。但考虑到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建议双方自行协商,甲方可考虑给予适当补偿。工程结算单签字部门

  然而,一段时间后,基建管理部门收到了施工单位转交的一份盖有造价管理站公章的会议纪要,内容主要为"建议业主根据实事求是精神和施工单位按照现行施工方案解决造价差异额问题"。审计人员仔细审阅该会议纪要后,发现多处疑点:造价管理站此前明确表示不会就此事项出具任何书面意见,且会议纪要内容与当时会议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更为可疑的是未参加会议的监理单位也出现在会议纪要中,且如此重要的文件不是直接发给建设单位而是由被审计单位转交。

  为慎重起见,审计人员专门就该会议纪要的真实性向造价管理站进行咨询求证。造价管理站书面回复明确表示该会议纪要属伪造。学校立即将这一结果告知施工单位,在确凿证据面前,施工单位无言以对,最终放弃了增加该项措施项目费的要求。仅此一项就核减费用840多万元,维护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结算价超合同价原因深度分析

  经过全面审计,最终总审减金额约为3393万元,审减率约为19.08%。与扣除暂列金后的实际中标合同价相比,结算价仍增加903余万元。深入分析造价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设计削减导致的后期追加。如室外绿化道路照明工程本是设计应有的项目,但编制招标控制价时发现总造价已超过立项预算,预算编制部门人为取消该项目,后在施工过程中又不得不重新增加,并通过签订补充合同确认,造成造价增加。

  〔2〕工程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引起的造价增加。典型案例是空调冷水机组参数变更,设计图纸中出现两个不同参数,招标清单编制单位擅自按较小参数编制清单,而实际施工必须按较大参数实施,导致造价增加约40万元。工程结算审计依据原则

  〔3〕招标清单编制漏项导致的造价增加。审计发现多处招标图纸中有而清单编制时漏项的内容,如混凝土CMA抗裂剂漏项导致造价增加约63万元;防水保护砖墙漏项导致造价增加约26万元等。

  〔4〕招标清单工程量计算误差造成的造价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钢筋工程量与原清单相比增加约300吨,增加造价约180万元;屋面及侧壁防水面积与原清单相比增加约8000平方米,增加造价约86万元等。

  〔5〕合同约定的人材机价差调整引起的造价增加。根据合同约定,对人工、材料、机械和设备价格波动进行调整,增加造价约39万元,占超出实际中标合同价部分的4.5%。

  ▲审计思考与管理启示

  〔1〕综合运用多种结算审计方法。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功能复杂、专业类别多,审计工作应当充分了解项目建设全过程情况,紧密结合现场实际,认真审查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善于分析发现问题。通过采用全面审查、重点抽查、对比分析等多种合适的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升结算审计效率和质量。

  〔2〕加强施工过程资料管理。结算阶段普遍存在资料不完整、补充不及时的现象,严重影响结算工作的及时完成。建议基建管理部门加强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资料规范化管理的监督,确保各类工程资料随工程进度同步形成、整理和归档,为顺利结算奠定基础。工程结算中价内容

  〔3〕完善合同条款避免模糊约定。工程施工合同是竣工结算最主要的依据,必须高度重视合同文本的订立质量,避免出现本可在事前明确确定分担比例而需事后协商的不确定条款,从而防范结算审计工作久拖不决的风险及相关经济纠纷。

  〔4〕规范审计证据获取程序。审计人员应当亲自从独立第三方获取关键证据,特别是对于审计过程中新接收的可能影响造价变化的证据材料,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审慎态度,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统计表明,项目前期工作(包括设计和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80%。前期工作做得越扎实充分,越能有效控制造价,确保预算不超概算、结算不超预算。

  〔6〕推动基建管理规范化建设。通过对结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和归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推动基建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加强现场监督,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控制投资,维护建设单位利益。

  本案例充分说明,建设工程结算审计不仅是对造价的简单核减,更是对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系统检验。通过科学严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可以有效挤出造价水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初步审核工程结算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