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深层原因与系统性对策分析 2025-09-27
返回列表

  在当前经济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不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却频繁出现实际成本远超最初预算的情况,这不仅影响项目经济效益,也给投资方、施工方等相关主体带来诸多经营风险。为深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系统探讨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常见原因,并提出相应思考。

  (1)预算编制不完善

  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编制人员全面考虑技术、市场、管理等各类影响因素,以确保预算结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程项目涉及环节多、专业交叉复杂,预算编制容易出现项目遗漏、计量不准确、参数选取不合理等问题。

此外,在投标阶段,部分施工单位为提升中标几率,会在基本方案之外增加额外设计内容或提高部分标准,虽有助于提升项目品质,却也直接推高了整体造价,从而导致实际支出超出初始预算。这种“低中标、高结算”的现象,反映出前期预算编制与后期执行之间的脱节。

  (2)预算受市场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建筑材料成本在工程造价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其价格受国际市场行情、国内产能政策、运输成本、环保要求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波动特征。尽管各地会定期发布材料信息价作为参考,但其更新频率往往滞后于市场实际变化,难以精准反映实时价格。

  特别是在工期较长的大型项目中,材料价格的累积偏差可能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建筑材料为施工必需,无法随意替代或削减,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预算便会面临巨大压力。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成为造价失控的重要诱因。

  (3)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缺失

  建筑工程的项目实施阶段是资金投入最集中、成本发生最频繁的关键时期。若在这一阶段忽视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将导致成本预算与实际支出相互脱节。

  不少项目管理者将预算编制视为前期工作,未能建立全过程的成本管控机制,缺乏对变更签证、进度款支付、材料领用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如此一来,中间环节的成本超支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积累至竣工阶段往往已无法有效调控,最终造成整体预算失控。

  (4)成本预算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工程造价预算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预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经验积累。除了客观因素外,预算人员的技术水平、市场判断力、责任心等主观因素同样直接影响预算成果。

  若预算人员对图纸理解不透彻、对施工工艺不熟悉、对材料行情把握不准,或缺乏跨阶段成本统筹意识,便容易在工程量计算、费率选取、风险预留等方面出现偏差。

  尤其在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部分预算人员知识更新滞后,进一步加剧了预算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综合来看,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预算编制、市场波动、过程管控与人员能力等多方面问题叠加的结果。要有效遏制这一现象,需从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强化过程成本控制、提升人员专业能力等角度系统施策,构建全生命周期造价管控机制,从而实现预算与成本的有效协同,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效能与管理水平。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