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以八项重点推动从拆改到品质提升的居住价值重塑 2025-09-26
返回列表

  随着2025年城市更新政策的全面落地,我国城市发展正式进入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新阶段。本次政策首次系统提出八大重点任务,涵盖建筑改造、社区治理、功能完善、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标志着城市更新从过去以“拆”为主的粗放模式,转向以“改”为重点的精耕细作。此举不仅着眼于解决存量房时代的现实痛点,更致力于通过全生命周期综合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激活数万亿级市场潜力,重构城市发展路径与居住价值逻辑。

  ▲八大重点任务推动“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

  〖1〗建筑改造:以结构安全与功能焕新激活存量资产价值

  (1)安全性能全面提升。政策明确优先拆除D级危房,同步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隐蔽工程系统改造。例如,重庆中二路老旧小区通过精准的高差处理与无障碍设施建设,有效解决30米地势落差带来的通行难题,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2)功能设施持续迭代。积极推进电梯加装、充电桩配置、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并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进行功能置换。上海临汾路社区将原有废弃幼儿园改造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面积超过30平方米,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的覆盖水平。

  (3)空间资源高效统筹。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停车场、原有锅炉房改造为便民超市等方式,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存量空间功能复合化”利用,提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2〗社区焕新:构建便捷、包容、智慧的完整生活圈

  (1)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杭州缤纷社区通过整合五个相邻小区资源,系统建设社区食堂、医疗站、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形成“邻聚里”综合服务体,成功加装电梯165部、新建充电桩2241个,显著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2)推进社区数字化治理。重庆民主村开发“云上民主村”智慧平台,整合物业报修、养老预约、社区议事等30余项功能,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群众满意度达到96.8%,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3)鼓励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南京小西湖片区创新采用“院落单位”更新模式,由居民自主选择留改或搬迁方式,新增商业网点20余家,片区整体收入增长约40%,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3〗城市功能完善:从基础设施补短板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1)推进地下管网系统改造。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设立城市更新专项,重点支持污水收集处理、排水防涝等工程建设。全国范围内有待更新改造的地下管网总长度接近60万公里,市场空间巨大。

  (2)加强文化赋能与产业导入。重庆山城巷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模式,引入文创商业业态,实现租金水平提升8倍,常住人口增长80%,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3)推动老旧厂区转型升级。北京首钢园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冰雪体育、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上海杨树浦电厂改造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从工业厂区到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

  〖4〗生态与人文协同:修复城市自然基底与文化记忆

  (1)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广州永庆坊项目将河道治理与街区微更新相结合,恢复岭南水乡风貌;深圳大沙河公园通过生态岸线修复,构建连续贯通的滨水绿廊,成为城市中心重要的“生态绿肺”。

  (2)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成都宽窄巷子在保留川西传统民居风貌的基础上,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业态;西安永兴坊改造严格保留唐代里坊格局,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实现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有机统一。

  ▲创新资金机制:构建中央、地方与市场协同的投入格局

  〖1〗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1)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国家已发行万亿元规模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超过1000亿元,为重大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2)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广东省计划在2025年发行专项债券支持管网改造项目;江苏省设立规模达4亿元的“城新贷”贴息资金,有效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2〗创新市场化融资工具

  (1)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重庆开埠遗址公园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年营业收入5500万元,探索出历史街区可持续运营的创新路径。

  (2)深化政企合作模式。渝中区戴家巷项目引入社会资本1.2亿元,改造后物业价值提升300%,形成“商业收益反哺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居民共建共担机制

  (1)推广自主更新模式。南京市允许居民根据意愿选择“留改”或搬迁,通过“院落单位”更新有效降低人口密度;重庆后堡社区居民自发筹资超过1亿元参与社区改造,体现了居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2)创新公共收益转化机制。杭州缤纷社区将原有楼廊空间改造为邻里交往空间,通过社区广告、停车收费等收益反哺日常维护,实现社区微更新的可持续运营。

  ▲民生机遇与参与路径:城市更新带来的多重价值提升

  〖1〗居住品质显著改善

  (1)老旧小区资产价值重估。改造后的小区租金普遍上涨20%-30%,杭州某小区加装电梯后二手房溢价率达到15%,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2)社区商业活力持续增强。上海愚园路改造引入网红书店、创意餐饮等新业态,日均客流量从5000人增至2万人,周边商业体销售额增长40%,形成高品质消费场景。

  〖2〗就业与产业机遇广泛涌现

  (1)工程建设领域需求旺盛。2024年全国城市更新总投资规模达2.9万亿元,带动建筑、建材、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预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0万个。

  (2)新兴服务业态快速成长。智慧社区管理、适老化改造设计、文化运营等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持有建造师、造价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将获得优先发展机会。

  〖3〗风险提示与参与建议

  (1)理性看待投资价值。政策明确“大规模拆迁不现实”,更新改造以微更新、渐进式提升为主,需警惕“拆迁暴富”等投机心理。

  (2)规范参与更新过程。居民可通过社区议事会、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等渠道理性表达需求;企业应重点关注PPP、特许经营等合规合作模式,确保项目参与路径合法合规。

  ▲未来展望:从物理更新到系统重构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此次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式改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发展方式的三大深刻转变:

  〖1〗从单项改造到系统治理。重庆民主村项目将基层党建、数字化治理、适老化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服务集成+居民共治”的四位一体治理体系。

  〖2〗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北京首钢园采用“管委会+开发公司+专业运营团队”的管理架构,有效平衡公共利益与市场化运营的关系。

  〖3〗从硬件提升到价值共创。成都玉林东路通过“O+EPC”(运营导向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商户坪效从600元/平方米提升至2000元/平方米,形成商户、居民、运营商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住建部数据显示,2025年城市更新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预计带动相关市场规模超过30万亿元。这场关乎14亿人居住环境的深刻变革,不仅涉及建筑的“面子”与“里子”,更将重构城市经济生态和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普通居民、市场主体和专业从业者而言,唯有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积极参与更新实践,才能在这场以质量为导向的存量发展时代中赢得先机。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