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存量项目新政解析建筑企业现金流困局破冰与转型路径预算编制单位可以投标么 2025-10-23
返回列表

  迎泽区综合预算编制办法202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5〕84号,以下简称“84号文”),针对当前大量已进入建设或运营阶段的PPP项目,提出一系列精细化、分类别的管理措施。该文件旨在全面提升项目运营质量与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推动PPP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84号文的出台,被建筑行业视为一项重大政策利好。其中,关于专项债资金支持及社会资本方垫付建设成本有序回收的规定,有望实质性改善建筑企业长期面临的现金流压力,为行业注入新一轮发展动力。

  ▲PPP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现实挑战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我国推行已逾十年,在交通、市政、片区开发、生态环保、水利等诸多领域落地大量项目。据明树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全国已完成社会资本方招标的存量PPP项目共计9685个,总投资规模约16.2万亿元。PPP模式在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项目大规模推进并陆续进入运营阶段,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暴露,制约着该模式的可持续性。

  一方面,当前约70%的PPP项目已进入运营阶段,政府需依照合同履行付费责任,加之部分在建项目仍需继续投入,形成持续的财政支出压力。根据明树科技的测算,2024年至2033年间,全国政府在PPP项目中的支出责任总额将达到8.31万亿元,其中仅2024年一年,支出规模便高达8419亿元,地方财政承压明显。预算编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参与项目的建筑企业而言,完工项目回款缓慢、资金被大量占用已成为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难题。不少企业陷入“项目越多、现金流越紧”的恶性循环。以某大型建筑企业为例,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2.15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6.71亿元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正是PPP项目回款速度放缓。截至2024年末,该企业因PPP项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已达413.8亿元,较上年再增51亿元。资金沉淀规模持续扩大,严重制约企业流动性,抬升财务风险。

  ▲84号文的核心内容与制度突破

  〖1〗分类施策,强化依法履约

  84号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按项目类型与阶段实施差异化治理。地方政府需结合当地发展需求、项目属性与财政可承受力,合理确定项目推进优先级,优先支持具有一定收益能力的项目。

  对于在建项目,接近完工的应加快收尾、验收与决算,争取早日运营产生收益;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则应重新评估建设内容,研究通过压缩规模、优化标准、调整配套等方式控制投资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针对已投入运营的项目,文件强调依法依约履行付费义务,要求地方政府将相关支出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并严格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支付。此举从制度层面为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构筑了坚实保障。加快预算编制工作会议

  〖2〗加大政策支持,破解资金瓶颈

  84号文中最受建筑企业关注的是其明确的资金支持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建PPP项目,允许地方政府通过统筹一般债、专项债等资金,弥补项目建设成本中政府应承担的部分。对已运营项目,不仅运营补贴等支出应纳入预算,还可安排专项债券资金,用于有序解决社会资本方垫付的建设成本问题。专项债的注入,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短期支付压力,加快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政策机遇与现实挑战并存

  84号文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但也预示着新一轮资源竞争的开始。企业需理性辨识其中的机遇与风险。

  机遇一:运营能力价值凸显。政策强调“真运营”导向,项目的长期盈利能力与服务品质成为获取政府支付的关键。行业竞争逻辑正从“工程利润”向“运营价值”转变。具备优秀运营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不仅能获得更稳定的现金流,还将在专项债资金分配中占据先机。运营能力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带来更高市场估值与议价实力。

  机遇二:存量资产并购窗口开启。行业出清为实力企业提供整合机遇。部分资金紧张或运营能力不足的中小社会资本可能退出市场,现金流充裕、综合能力强的企业可借机收购优质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与市场份额提升。关键在于建立专业尽调与风险评估体系,确保并购决策的科学性与安全性。预算编制单位是否必须招标

  挑战一:地方财政资源分配博弈。尽管84号文明确专项债可用于化解存量项目债务,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资源争夺。截至目前,未发行的专项债额度约1万亿元,需同时支持新建项目与化解存量债务。地方政府在“促投资”与“去存量”之间的权衡,可能导致部分项目资金落实进度不及预期。建筑企业需认识到,并非所有项目都能平等获得支持,收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将更受青睐。

  挑战二:项目合规与绩效的终极考验。84号文重申“按效付费”,依法履约的前提是项目本身合规且运营达标。历史上存在操作不规范、绩效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项目,即便在新政下,仍可能因审计、评估等程序障碍导致回款延迟。尤其对于在实施方案、采购程序或合同条款方面存在瑕疵的项目,可能面临复杂的整改与重新认证流程,耗费时间与资金成本。建筑企业需提前对存量项目开展全面合规体检,识别潜在风险。

  ▲对建筑企业的深层影响与转型推动

  政策影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层是现金流改善,深层则推动企业商业逻辑重构。

  〖1〗明确现金流改善路径。通过专项债注入与政府支出责任入预算的双重保障,84号文从制度层面破解了应收账款回收难题。建筑企业被长期占用的资金有望逐步释放,经营现金流将得到实质性改善,融资压力与财务成本随之缓解。对PPP项目规模较大的央企与国企而言,这一变化将显著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公路工程概算预算编制方法

  〖2〗修复资产负债表,提升再融资能力。随着PPP项目回款预期明确,建筑企业资产负债表将迎来系统性修复。长期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有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流动比率等关键指标,重塑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认定。健康的财务结构将助力企业信用评级提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倒逼企业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政策将付费与绩效紧密挂钩,推动项目重心转向“服务质量”,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关注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扭转“重建设、轻运营”的短视行为,从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转型。这一转变要求企业在组织、人才、考核等层面进行系统性重构,以适应PPP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4〗行业分化加剧,强者恒强格局巩固。政策红利并非均享,资源将更多向政商关系良好、操作规范、运营出色、资本雄厚的央企和国企集中。这类企业在项目筛选、资金争取、并购整合中优势明显,而中小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竞争维度从价格转向综合实力。

  ▲建筑企业的破局之道与战略选择

  面对新政,建筑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内生改革动力,系统性推进战略升级。

  〖1〗战略层面:分类施策,掌握化解主动权。企业应主动对存量项目开展“全面体检”,按“优先保障、争取支持、协商退出、战略持有”等类型制定“一项目一策”的解决方案。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实施机构对接,结合地方财政实际,提出建设规模调整、融资结构优化、债转股或提前终止补偿等可行方案,掌握化解进程主导权。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过程包括

  〖2〗运营层面:苦练内功,以绩效锁定回报。84号文核心在于“按效付费”,运营能力直接决定收益稳定性。企业应将运营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投入资源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与精细化成本控制。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优化运营成本,确保绩效评价优秀,从而锁定政府支付,并为承接后续运营类项目积累核心竞争力。

  〖3〗财务层面:创新融资模式,构建资本闭环。除依赖专项债外,企业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与退出渠道。对进入稳定运营期、现金流良好的优质项目,可推动通过发行类REITs、ABS等实现资产证券化,加速投资回收。同时,探索与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长期资本合作,通过股权融资、资产转让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打通“投-建-运-退”完整闭环,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4〗风控层面:重构决策体系,源头防控风险。84号文实施后,企业应转变投资理念,建立基于财政健康度、市场需求、项目效益与合规性的投资决策模型,重点考察地方政府财力、履约记录与治理水平。选择自身具备技术、运营优势的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摒弃盲目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体系,从源头杜绝新的现金流陷阱,护航企业可持续发展。

  84号文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期待已久的政策曙光,但现金流的改善仅仅是起点。其更深层意义在于推动企业从“挣工程的钱”转向“挣运营的钱”,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生存”,真正完成从“施工队”到“可持续运营商”的身份蜕变。那些能够率先拥抱运营、夯实合规基础、善用资本工具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构筑起坚实壁垒,实现真正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预算编制单位可以投标么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