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招投标串标特点总结串标审计方法与思考隐蔽工程完工审计意见 2025-07-29
返回列表

  如何减少工程审计费招投标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经济活动透明、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制度。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串标行为频发,既损害市场秩序,也增加了公共财政的负担。串标不但表现为形式上的合谋,还经常隐藏在复杂的关系网与利益链中,增加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国家审计机关肩负着监督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努力查处招投标中的不法行为,保障经济秩序与公共利益。此文从串标的特点入手,结合审计实践,总结查处串标行为的经验和启示。

  ▲串标行为概述

  〔1〕串标行为定义和表现。串标是指投标人通过串通、协商等手段操控投标流程,以事先确定中标结果的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下列情况:

  (1)围标:多家企业协商瓜分标的,统一抬高价格以操控中标方。

  (2)陪标:部分企业故意提交无竞争力报价或者虚假标书,配合“指定”企业中标。

  (3)价格串通:投标企业事先商定报价区间,剥夺市场竞争性。

  (4)标书内容雷同:串标企业的标书往往来自同一模板,存在格式相似、错别字一致等问题。

  〔2〕串标行为高发领域。根据国家审计机关实践,串标行为在下列领域尤为普遍:

  (1)大型基建项目:由于投资额大、周期长,往往成为串标行为的重灾区。

  (2)政府采购项目:尤其是在专业性强、评审标准复杂的项目中,容易发生供应商勾结的情况。财务决算工程审计

  (3)公共服务外包:如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项目,由于质量标准不易量化,增加了操控评标结果的可能性。

  (4)信息化工程:信息化领域技术门槛高,评审环节存在较多“灰色地带”,容易出现评审倾斜。

  ▲串标审计方法

  〔1〕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审计机关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效率。

  (1)历史数据比对:通过多期招标数据的横向分析,发现不同企业间报价的规律性与相似性。例如,如果多家企业报价始终紧密接近,则可能存在串标嫌疑。

  (2)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运用企业股东关系、人员交叉信息和工商注册信息绘制社会网络图,揭示投标人之间潜在的关联性。

  (3)异常值检测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投标价格、投标时间等指标的异常情况,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筛选出高风险企业。

  〔2〕实地核查与访谈。通过实地核查与利益相关者访谈,审计机关可以从细节中进一步证实问题线索。

  (1)标书核对:查验企业提交的标书是否存在雷同、抄袭现象,或者是否由同一机构代写。

  (2)履约核实:通过检查项目实施现场、核对合同内容,判断中标企业是否具有真实的履约能力,或是否存在转包行为。

  (3)供应链追溯:对项目采购的物资进行追溯,确认供应链是否涉及串标相关企业。

  〔3〕资金流向追踪。资金流向是串标行为的重要证据,通过调取投标企业的银行流水和财务报表,审计机关可以发现企业间的隐性资金往来。

  (1)异常回款模式:中标企业将部分资金返还至陪标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分配链条。山东工程结算审计费

  (2)账目关联分析:发现投标企业间资金、债权或投资关系,证明其具有利益输送行为。

  ▲串标审计思考

  〔1〕注重技术手段升级。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更精细化的数据建模与分析,提升对串标行为的自动识别能力。例如,建立基于历史案例的串标行为特征库,从而实现风险预警。

  〔2〕强化跨部门协作。串标行为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与环节,单靠审计机关难以全面查处。建议加强与纪检监察、市场监管和司法机关的协作,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打击串标违法行为。

  〔3〕推动制度优化。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招标全过程的监管,重点包括以下情况。(1)推行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实现全流程留痕,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2)完善评标规则:规范评分标准和流程,避免评审权力的滥用或倾斜。(3)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串标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后续招标活动。

  〔4〕强化公众监督。通过公开招标信息、接受举报等方式,引入公众与社会组织的监督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串标行为的良好氛围。

  串标行为作为一种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其治理需要技术手段、制度保障与社会监督的多重结合。国家审计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规范化审计流程,有效提高了串标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置效率。在未来,在推动审计工作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法规制度,同时依托先进技术,为构建透明、高效、公正的招投标体系贡献力量。通过多层面的努力,招投标领域的串标行为将逐步得到遏制,公共资源的分配将会更加公平,经济运行秩序也将会更加规范。隐蔽工程完工审计意见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