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审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镇江工程预算审计 2025-09-13
返回列表

  眉山工程造价审计施工合同是建设项目实施的核心依据,为审计工作提供了衡量工程合规性与执行效果的重要基准。通过对合同条款的系统审查,审计人员能够有效判断施工过程是否严格遵循约定,防范高估冒算、不合理计价及其他违规行为,从而强化对建设资金的监管,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本文基于审计实践,系统梳理合同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其风险成因,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以提升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整体水平。

  ▲合同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合同文本使用不规范,文本内容存在缺陷

  部分工程项目在合同编制过程中,未对关键条款作出明确约定。例如,付款方式仅模糊表述为“开工后支付部分款项,竣工验收后支付余款”,未明确具体金额、支付节点及比例,也未约定质量保证金条款。此外,部分合同缺乏对工程款拨付进度、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机制等内容的明确规定,导致合同约束力不足,在实际履行中易引发纠纷。

  〔2〕合同条款与实际执行不符

  审计中发现,某些合同中虽明确规定了材料品牌、规格型号及技术标准,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却被替换为质量较低或未经认证的产品,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另如绿化类项目中,合同规定“乙方管养一年,交工前一个月为补植期”,然而实际上一个月时间难以准确评估苗木成活状况,条款设计脱离实际,不利于风险控制与责任认定。政府采购工程竣工审计

  〔3〕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不一致

  此类问题突出表现为招标阶段约定为固定总价合同,而实际签订时却变为固定单价合同;或招标文件中明确载明招标控制价及价格调整机制,但最终合同价超出控制价,或价格调整条款与招标约定存在实质性差异。这类偏离严重影响招投标活动的严肃性与合同的合法性,也给后续审计与结算带来障碍。

  ▲风险隐患与成因分析

  〔1〕合同法律意识薄弱,合规意识欠缺

  一方面,部分建设单位未能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示范文本订立合同,甚至擅自删改关键条款,导致合同失去公平性与合法性。另一方面,合同条款设计存在模糊、遗漏或歧义,双方权责界定不清,为合同履行埋下纠纷隐患。

  〔2〕人为主观干预及利益驱动影响

  在某些项目中,出于利益考量,存在“默许”承包商通过合同变更实现“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现象。个别单位甚至在合同中主动让步,回避关键条款约定,或未出具竣工结算报告即支付全部工程款,导致合同失去约束作用,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财政资金浪费。

  〔3〕建设程序执行不规范,合同管理机制缺失

  部分项目存在应招未招、先施工后补合同、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等违规情况。此类行为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也导致合同签订与执行脱离法定程序,使合同管理丧失严肃性和有效性。粮油工程结算审计

  ▲审计建议与对策措施

  〔1〕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合同合规意识

  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合同的法律地位与管理功能,通过组织专项培训、聘请法律顾问、引入合同示范文本等方式,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合同法律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2〕规范合同文本,明确条款内容

  合同订立须严格遵循《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条款全面、表述严谨、权责清晰。重点明确工程范围、付款条件与进度、质量要求、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避免模糊表述和重大遗漏。建议在法律顾问的全程参与下完成合同起草与评审工作。

  〔3〕建立健全合同全周期管理机制

  一是明确合同管理岗位与职责,配置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并加强业务培训与考核;二是推行合同交底制度,确保各方准确理解合同内容,将合同责任落实至具体岗位与流程;三是严格建设程序管理,确保合同签订与招标结果、中标通知书内容保持一致,杜绝违规变更和事后补签。

  合同管理审计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只有从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文本设计、完善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系统施策,才能有效破解当前合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与管理效能的双重提升。镇江工程预算审计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