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审核要点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与规模显著增长。由于多数项目涉及大量人力、财力与物资的投入,工程造价控制已成为影响项目经济效益与实施质量的核心环节。本文结合建筑工程设计中加强造价控制的重要性,系统分析其在项目全周期中的作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以期为提升工程管理水平、防范成本与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建筑工程设计中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全部环节,其中设计阶段作为工程建设的蓝图制定期,对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70%–80%,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项目管理中,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更为重视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而对设计阶段的造价预估与管理往往关注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缺失。当出现工程造价大幅超出预算的情况时,管理者常将其归因于施工组织粗放、物资浪费或市场价格波动,却忽视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的根本性。
设计阶段作为将业主需求与技术标准转化为施工图纸的关键过程,其成果直接决定了材料选用、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影响造价的核心要素。在此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因项目尚未进入实体施工,方案优化与图纸修改所带来的成本变动最小。一旦进入施工阶段,任何设计变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返工、延期与造价攀升。当前普遍存在的“重施工、轻设计”观念,容易导致设计深度不足、概算编制脱离实际、造价约束力弱化等问题,进而造成实施阶段造价失控。贵阳工程造价公司
此外,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为后续施工与采购提供了明确依据,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若在设计环节未能形成科学、经济的图纸与概算,即使在施工阶段采取严格的成本管控措施,其效果也将十分有限。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角度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不仅关乎项目建安成本,更直接影响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长期经济效益。缺乏前期有效控制的工程,往往在竣工后暴露出功能缺陷、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反而在全生命周期内造成更大浪费。
因此,在建筑项目决策确定后,必须将造价控制重心前移至设计阶段,通过精细化设计与成本预估,为后续施工组织、材料采购、设备选型和工艺选择提供明确指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加强工程设计环节工程造价控制的具体措施
〔1〕强化前期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与真实性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是造价控制的首要环节。当前不少项目的可研报告流于形式,未能深入分析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导致后期设计频繁变更、造价失控。应在可研阶段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技术比选与效益评估,明确项目功能需求与造价上限,为后续设计提供切实约束。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复杂工业项目中,可研报告应组织多专业协同论证,避免因前期漏项或误判导致设计返工与造价波动。
〔2〕推行限额设计与标准化设计相结合的模式
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即在投资额度内进行方案设计与深化,确保各专业设计成果不突破造价上限。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广标准化、模数化设计方法,减少非常规构件与特殊工艺的使用,从而降低施工难度与材料损耗。例如,在住宅项目中采用标准化户型与构件,既可提高设计效率,也有利于集中采购与规模化施工,实现造价与质量的双重控制。工程造价分几类
〔3〕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优化比选
工程设计不仅是技术方案的确立,更是经济方案的选择。应在满足规范与功能的前提下,组织设计人员与造价工程师协同工作,对关键方案进行多角度技术经济比较。例如,在结构选型阶段,可对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在材料成本、施工周期、后期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在外墙方案中,应综合评估不同保温形式与饰面材料的寿命周期成本。通过价值工程分析,剔除冗余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造价与性能的最佳平衡。
〔4〕提升施工图设计深度与图纸质量
施工图是工程实施的直接依据,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造价控制的精确度。当前不少项目因图纸深度不足、节点表达不清,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与签证,推高工程成本。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图标准,明确细部构造、材料规格与施工工艺,并对复杂节点进行专项设计。鼓励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协同设计,提前发现专业冲突与构造难点,减少施工阶段的修改与返工。同时,设计人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条件,使图纸更具可实施性与经济性。
〔5〕构建设计与造价联动管理机制
工程造价控制不是设计完成后的补充环节,而应融入设计全过程。建议在建筑设计机构中设置造价工程师岗位,参与方案评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各阶段评审,实时进行造价分析与反馈。同时,建立设计造价责任制,将造价控制成效纳入设计单位与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其成本意识。此外,应积极推广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模式,促进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从组织机制上保障造价控制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工程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灵魂,不仅决定建筑的功能与形态,也直接主导其建造成本与长期价值。在当前建筑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必须在设计阶段牢固树立造价控制意识,通过制度完善、方法创新与技术赋能,将经济性作为评价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唯有在设计源头夯实造价管理基础,才能在实施阶段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与成本超支,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何降低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