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系统化路径(下)海南省司法鉴定机构 2025-09-09
返回列表

  苏州市司法鉴定机构〔2〕制度机制类风险

  制度机制类风险主要指因制度缺失、设计缺陷或执行不力而导致的管理漏洞。包括:采购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模糊;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与最新政策要求脱节;监督机制不完善,偏重事后处理而忽视全过程控制。这类风险使得采购活动缺乏刚性约束,容易被人为操纵。

  〔3〕岗位职责类风险

  岗位职责类风险聚焦于采购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能力不足、权力集中、长期未轮岗等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具体包括:一人多岗、权责不对等、自由裁量权过大;专业能力不匹配,难以应对多学科、多类型的采购需求;长期固定岗位易形成利益小团体,滋生“关系采购”和“围标串标”行为。

  〔4〕业务流程类风险

  业务流程类风险体现在采购全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程序执行走样、管控不到位等环节漏洞。例如:采购需求制定不科学,参数设置具有排他性或倾向性;招标文件发布、评审专家抽取、开标评标等环节未严格按程序执行;合同签订与履约验收流于形式,缺乏监督与问责。

  〔5〕外部环境类风险

  外部环境类风险源于政策法规频繁调整、供应商的不正当竞争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采购政策不断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持续学习并及时修订校内细则;部分供应商采取请客送礼、围标串标等非法手段获取业务,采购人员若意志不坚定,极易被“俘获”,进而导致渎职和腐败行为。公章司法鉴定申请书

  ▲高校招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路径

  防控高校招标采购廉政风险,需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等多个维度系统设计,形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监督有力、教育到位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制度是防控风险的基石。高校应构建涵盖采购全流程的制度系统,包括采购管理、评审专家管理、采购代理机构监督、合同管理、履约验收等办法,确保各项采购活动有章可循。同时,应建立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对采购周期、资金节约率、用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真正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2〕定期全面排查风险

  高校应建立常态化廉政风险排查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识别、评估采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制定风险清单与等级划分,明确防控措施和责任人。通过风险提示、警示教育、案例剖析等方式,增强干部职工的底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3〕落细落实监管责任

  监督是遏制权力滥用的关键。应明确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和纪委、审计部门的监督责任,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督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采购流程透明化、操作留痕、风险预警,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形成内外结合、多维联动的监督合力。司法鉴定可以自己去吗

  〔4〕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和采购关键岗位人员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对采购决策者、项目经办人、评审专家等“关键少数”的监督与管理,落实轮岗交流、任职回避、廉洁承诺等制度,防止形成利益固化圈子。通过谈心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方式,督促其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5〕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

  廉政教育是防控风险的基础工程。高校应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通过政策宣讲、案例教学、廉政党课、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提升采购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特别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营造“廉洁采购、人人有责”的文化氛围。

  ▲结语

  高校招标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强全流程监督管控,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和廉洁素养,才能真正实现招标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从而有效防控廉政风险、保障资金安全、提高采购绩效。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借助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采购监管智能化、预警精准化和问责制度化,持续优化防控机制,为建设清廉高校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海南省司法鉴定机构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