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预算编制工作流程▲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
〖1〗砌体与柱或混凝土墙的拉结筋设置
在实际检查中,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拉结筋位置与砌块模数不匹配、长度不足或弯钩不规范。拉结筋的锚固可采用预埋或后置植筋方式。
后置植筋通常在砌筑前通过机械钻孔并注胶粘结锚固,与砌块模数匹配较好。但若未采用仪器探测主筋位置并予以避开,钻孔过程易损伤甚至打断柱主筋。目前植筋施工虽普遍,却少有施工单位检测主筋位置,故施工中须格外谨慎。
预埋拉结筋方式在各地做法不一,其主要缺点是位置易发生偏移,难以与灰缝对齐。遇此情况不应强行弯折拉结筋,尤其不宜折成直角塞入灰缝,而应在砌体与柱之间局部设置混凝土块,使拉结筋以一定斜度压入灰缝。拉结筋伸入砌体内的长度,应依据标准图集按抗震设防烈度及构件部位确定。
〖2〗填充墙中混凝土连系带的抗震构造
部分超长、超高填充墙的设计要求不够明确,施工中往往仅在墙顶设置扁铁固定件。此类措施对低矮、短墙尚有效果,但依据标准图集,当填充墙高超过4m时,应在墙体一定高度(宜设在门洞上方)设置水平钢筋混凝土连系梁;墙长超过5m时,墙顶应按1.5m间距设置固定件;墙长超过2倍层高时,需在墙中部设置构造柱,并严格遵循“先砌墙、后浇柱”的原则。该类构造措施可将大面墙体划分为若干单元,提升抗震性能,并减少因干缩引起的竖向裂缝。实施中还需注意下列事项:
(1)设置构造柱时,柱顶应与梁实现可靠连接(下部采用插筋锚入梁内),严禁断筋。推荐做法为在梁底预设埋件与柱筋焊接。不宜采用剔凿梁底保护层后将柱筋与梁主筋焊接的方式,以免对梁体造成破坏。隧道工程预算编制要点
(2)对抗震设防地区,若设计为空心砌块芯柱,建议改为混凝土构造柱。因芯柱混凝土常难以振捣密实,质量不易控制与检查。
(3)应限制使用过薄砌体材料。如工程设计采用100mm厚蒸压加气块砌筑超高(如4.0m)、超长(超过5m)墙体时,将面临砌筑不便、墙身稳定性差、高厚比不足等问题。即使增设连系梁或构造柱,构件截面宽度也仅100mm,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困难。故设计时应合理确定墙体厚度,尤其在高烈度设防区更须严格控制。
▲砌体内埋设线管的构造处理
〔1〕设置集中管道井
对于公共建筑及大体量建筑物,宜在楼梯间等线管集中部位设置管道井,避免在多处墙体内分散敷设管线。
〔2〕加强线管埋设处墙体的整体性
确需墙内埋设线管时,须采取技术措施加强墙体整体性。如多根线管集中埋设,应在该部位两侧留马牙槎,并于墙厚范围内支模现浇混凝土,同时在管线区域配筋并填充密实。此类处理可显著增强墙体整体性,但非所有埋管均需如此,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做法。对砖混结构内墙中直径较细的单根线管,砌筑时可直接埋入,但承重短墙(宽度<500mm)及壁柱内禁止埋设竖向管线;空心砌块墙体可利用其中空部位直接敷设。
〔3〕水平线管的埋设方法
水平埋管严禁在墙面开槽或置于砌块上后用碎砖“包砌”。正确做法应为:在预定埋管标高铺设配筋混凝土现浇带,将线管埋于混凝土中;或预制成带U形槽、与墙同厚的混凝土块,砌筑时安置于设定标高,管线放入槽内后用砂浆或混凝土灌实。预制混凝土槽块可提升施工效率与砌体整体质量。太仓司法局预算编制
▲砌体开洞过多与集中的问题
〔问题1〕承重砌体中的洞口
洞口过多或集中布置,尤其多见于砖混结构楼梯间。验收中常发现该部位设有消防箱、水表箱、配电箱等多种箱体预留洞,纵横交错分布于墙体,洞间仅以120mm宽砖柱分隔,上部过梁甚至承受楼梯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问题2〕填充墙中的洞口
框架结构建筑(如中间走廊式办公楼)中,走廊两侧填充墙常因门窗与各类箱体洞口交错布置,洞间墙段极短,导致墙体整体性与稳定性严重不足,存在明显抗震安全隐患。
成因分析:
(1)土建与安装设计间缺乏协调,安装图纸中的洞口未经过结构安全与抗震复核;
(2)施工与监理人员结构安全意识不足,机械“按图施工”,未对密集洞口采取有效加强措施。
不论框架填充墙还是承重砌体,皆应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洞口过多、过密的不利影响。
▲填充墙的后砌时间控制
填充墙仅作为围护或隔墙,不承担上部结构荷载。然而现场常见未浇筑上部构件即先砌填充墙,之后将混凝土直接浇于砌体顶面。该做法虽省去底模,却危害砌体结构安全,尤以砖混阳台挑梁下墙体及120mm薄墙为甚。
挑梁混凝土直接浇于下部砌体将改变其传力路径;120mm墙本身薄弱,不宜承重。此类施工方法易导致墙体受压开裂或抹灰层裂缝。施工单位与监理须严格控制填充墙砌筑时机,坚持后砌原则,杜绝此类错误做法。基础工程预算编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