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推迟怎么写工程竣工结算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全部工程内容、通过质量验收并符合合同要求后,向发包单位办理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直接关系到建设双方的经济利益,也是项目管理的收官之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竣工结算往往面临诸多问题,不仅影响结算效率,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下文将对建筑工程竣工结算中常见的几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1〗履行合同不严格,造价控制乏力
建设工程通常经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标底,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公开、公平的招标、评标、定标流程确定施工单位。对于一般项目而言,中标价即应作为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中,不少项目在完成招投标后,于签订承发包合同时,却另行约定“按实结算”,使得招投标过程仅流于形式,仅起到确定施工单位的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项目最终确定的结算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及合同条款严重不符,例如:结算方式由“中标价+变更签证”擅自改为全部按实际发生量结算;主要材料价格不执行合同约定,转而采用信息价;工程造价下浮率未按招标文件规定执行,出现擅自降低下浮比例等现象。这类行为不仅削弱了招投标的严肃性,也导致造价控制失去依据,结算结果偏离合理范围。如何避免工程结算返工
〖2〗工程实施中乱签证,人为增加造价
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签证是记录工程实际情况、确认工程量变化的重要依据。然而,一些项目存在签证管理混乱的问题:应当及时办理的书面签证未能现场完成,往往拖至结算阶段补办,甚至仅凭记忆或口头表态作为依据;现场管理人员监督流于形式,未认真核实实际工程量便随意签字确认。
例如,某工程结算审核中发现一份预算外签证,内容为挖土方时挖断下水管后,使用污水泵持续抽水一百余天。此类情况显然不符合常理——管道破损应及时修复,而非任由污水长期外排。又如某维修项目,年终仅对个别子项进行抽查,大部分维修工作量未经现场核实,仅依据施工单位上报数据即予认可,导致造价监督失控,结算水分大增。
〖3〗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造价失控
项目决策确定后,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投资的效益。一些工程为赶工期,在设计深度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开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频繁,现场签证大量增加,使得中标价与实际造价严重偏离。若此时施工现场管理再出现松懈,工程计价中出现多估冒算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例如,某工程项目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款增加比例高达30%,充分暴露出前期设计深度不足对造价控制的严重影响。娄烦工程预结算备案
〖4〗合同条款不规范,工程计价存隐患
合同是工程结算的根本依据,其条款的严谨性与规范性直接关系到结算的顺利进行。一些项目的合同条款存在表述模糊、约定不全面等问题,尤其是包干类项目,对包干范围、价格调整条件与方式等关键内容未作明确界定或措辞不严谨,导致“包干”形同虚设,结算时争议频发。合同本身的漏洞为后续工程计价中的多估冒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结算的公平性与准确性。
〖5〗材料价格跨期高套或认价不及时,工程价款飙升
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波动较大,而各地发布的预算价格信息往往更新滞后,难以反映实时市场情况,导致预算价与实际价严重脱节,个别材料的信息价甚至高于实际价格达50%左右。在工期较长的项目中,部分施工单位利用价格时间差,故意跨期高套材料单价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对于价格变动较大的材料,本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确认价格,但部分现场管理人员以各种理由拖延办理认价手续,待工程结束后再行补认,此时时过境迁,难以追溯当时市场价格,只能被动接受施工单位提出的价格,造成工程价款不合理增加。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竣工结算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作,常见问题多集中于合同履行、签证管理、设计深度、合同规范性与材料价格管控等方面。各方主体应增强合同意识,强化过程管理,重视设计质量,规范合同文本,并建立动态的材料价格认价机制,从而有效规避结算风险,确保工程价款结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与时效性,保障项目建设圆满收尾。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