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资料审核时间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送审的结算文件常常出现造价虚高、数据不实等问题,严重影响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与项目最终成本控制。这些结算“失真”现象背后,隐藏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只有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这些根源,才能有效提升结算审核质量,维护建设市场秩序。以下是导致工程结算失真的八大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1〗现场签证管理混乱,规范性严重缺失
现场签证作为工程量确认与费用计取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准确性与时效性直接影响结算结果。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监理单位负责现场计量、审核单位负责后期结算的监管分离模式。结算审核人员通常不参与施工过程,主要依据图纸与签证资料进行工程量核算,这为施工阶段特别是隐蔽工程环节的虚报冒算留下了空间。
实践中,签证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部分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规范理解不足,对不应签证的项目予以盲目确认;有些签证甚至由施工单位单方面填写,监理未加核实便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利用签证巧立名目、以少报多、弄虚作假,甚至采取“事后补签”方式,在结算时搞突击签证,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此外,一些施工单位为弥补中标时过低的报价,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则大量办理施工签证,严重扰乱建筑市场正常秩序。场坪工程如何结算
〖2〗工程量计算误差频发,基础数据失真
工程量计算作为结算编制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最终造价的真实性。计算过程应严格依据竣工图纸、设计变更联系单及国家统一计算规则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程量计算误差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定额子目重复计算、计量单位不一致导致小数点错位、计算公式运用错误等。这些误差虽看似技术性问题,却往往造成结算造价的大幅偏差。
〖3〗定额套用存在偏差,计价依据不准确
在套用定额过程中,常见问题包括:对定额缺项子目的套用或换算理解存在偏差、忽视定额综合解释说明、未按规定进行系数换算、故意高套定额等。这些行为导致部分项目计价依据不充分、单价虚高,直接影响结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公允性。
〖4〗材料价格信息不明确,价差调整不规范
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在实际项目中,设计文件对主要材料的型号、材质等技术参数标注不清,导致结算时材料价差认定困难。除部分甲供材或指定品牌外,大多数材料采用市场价进行结算,而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信息不透明,进一步加大了结算造价的控制难度。工程结算依据的约定
〖5〗费用计取依据不足,费率套用混乱
费用计算方面,常见问题包括:未按合同约定套用相应的费用定额;随意提高工程类别,如三类工程却套用二类工程费率;未达到约定文明施工标准却计取文明施工增加费;在县城、乡镇项目中使用市区税率等。这些行为均导致费用计取缺乏合同或政策依据,造成结算造价虚高。
〖6〗专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少数结算编制人员专业素养欠缺,对计价规范、计算规则理解不深,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导致结算文件编制质量不高,计算结果严重“失真”。这不仅影响结算效率,更可能引发后续审计风险与合同纠纷。
〖7〗合同与签证用词不严谨,留下争议隐患
部分建设单位在起草发包合同及签署现场签证时,用词模糊、条款约定不明,未能准确表达双方真实意图,导致结算时双方对条款理解产生分歧,结算结果与实际成本产生较大出入。
〖8〗施工单位人为增加水分,应对审核压力
由于送审结算多由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审核费用常与核减金额挂钩,建设单位亦期望通过审核降低结算金额。这种机制使得施工单位在报送结算时倾向于“高估冒算”,预先增加一定“水分”以应对审核压力,从而人为造成结算数据失真。工程结算质保书
▲常见结算失真手法举例
〖1〗巧立名目,重复计费或高套定额
①分解定额已包含内容:将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计入综合单价的工序或措施单独列项重复计费。例如,在挖土方项目已按工程量套用定额计价后,又单独列项计算挖掘机台班费用。
②重复计取费用:将综合费率中已包含的措施费用再次单独列项。如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已含在综合费率中,却又另计雨季抽水费。
③滥用单价换算:通过不合理的定额单价换算手段,人为抬高部分项目单价。
〖2〗虚列项目,扩大取费范围
①虚报措施费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并未使用大型机械或未采取特定施工措施,却在结算中列入夜间施工增加费、赶工措施费等。
②擅自提高取费标准:不按合同约定或计价规范执行,擅自提高各项费用的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从而抬高结算总价。
综上所述,工程结算失真问题涉及现场管理、人员素质、计价规范、合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要有效控制结算造价,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全过程造价管控,规范现场签证管理,提升专业人员业务水平,严格审核结算依据,从而确保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维护建设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工程结算审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