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工程预结算合同在各类大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人驻地建设、集中钢筋加工厂、预制场及混凝土拌合站等临时设施的设置与运营,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这些设施如何合理计价,以及是否应当单独计量与结算,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控制的精确性和合同双方的经济利益。本文结合现行规范标准与工程实践,对此进行系统分析与阐述。
▲条文规范层面的界定
根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的相关规定,承包人驻地建设通常被归类为临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费用一般纳入合同总价中的临时设施费或现场管理费等综合性科目。对于集中钢筋加工厂、预制场、混凝土拌合站这类大型临时生产设施,若在工程量清单中作为独立项目明确列项,则应严格遵循清单既定的计量规则和报价单价进行计量与支付;反之,若未单独列项,则其建设、运营及拆除等相关费用,通常被视为已合理分摊至与之相关的混凝土浇筑、钢筋安装等永久工程子目的综合单价内。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则从另一维度对此进行了规范。该规范明确要求,分部分项工程清单与措施项目清单必须严格依据国家现行计量规范,明确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及工程量计算规则。承包人驻地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若其性质属于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而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非工程实体项目,则应按照措施项目的计价原则进行列项与计价。其报价需结合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结算时可能采用总价包干模式,也可能依据合同约定的特定计量规则进行调整。深入开展工程结算
▲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与操作
〔1〕承包人驻地建设
计价方式:驻地建设的费用估算与确定,主要依据其建设规模、功能配置标准、预计使用周期等核心因素。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中,承包人驻地建设费用基于规划的建筑总面积(如办公区、生活区共计2000平方米)和确定的建设标准(如采用活动板房结构、配备独立卫浴、网络及空调系统),参照当地同期临时建筑的单方造价指标(如每平方米1200元)进行测算,最终形成一笔总额为240万元的包干费用。另一种计价模式是按功能分区进行细化核算,即将办公区、宿舍区、餐饮区、试验区等分别测算其建设成本,再汇总得出总费用,此种方式更能反映实际资源配置。
计量与结算:在合同实践中,承包人驻地建设费用多数情况下采用固定总价包干模式。这意味着,除非因业主方提出功能变更、或遭遇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变化等非承包人原因导致建设成本发生实质性增加,否则合同约定的总价将不予调整。在支付流程上,常采用按形象进度分阶段支付的方式。例如,可约定在场地平整及基础施工完成后支付至合同价的30%,主体建筑结构及屋面工程完成后累计支付至80%,全部设施建设完毕并通过验收后,支付剩余的20%尾款。
〔2〕集中钢筋加工厂
计价方式:其计价逻辑通常围绕如何将建设运营成本合理计入钢筋成品单价。一种主流方法是“总投资分摊法”:即首先核算加工厂的全部建设成本(C1),包括场地处理、厂房搭建、设备基础等;设备购置与安装成本(C2);以及预计运营期内的其他相关费用。然后,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预计钢筋加工总量(W)。则每吨钢筋应分摊的加工厂费用U=(C1+C2+...)/W。例如,某特大桥项目,集中钢筋加工厂建设与设备投入总计250万元,计划加工钢筋12500吨,则每吨钢筋分摊成本为200元,此费用将计入钢筋的综合单价。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台班费用”核算,更适用于设备租赁或使用时间波动较大的情况,通过计算标准工作台班下的设备折旧、人工、能耗等成本来形成计价基础。工程结算完工如何记账
计量与结算:计量核心依据是经确认的、实际加工完成的合格钢筋产品数量。此数量可通过地磅称重的出厂重量,或依据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钢筋加工图纸理论净量进行确定。结算则通常与施工进度同步,按月或按季度进行。每月末,承包人上报本月经监理签认的钢筋加工量,业主方据此乘以合同约定的包含加工厂费用的综合单价,进行进度款支付。
〔3〕预制场
计价方式:预制场的成本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场地建设与硬化、制/存梁台座构筑、模板系统(底模、侧模、端模)的制作或采购、大型起重设备(如龙门吊)的安装与调试等。其计价同样普遍采用“总投资分摊法”。例如,在某高速铁路预制梁场项目中,场地与台座建设投入400万元,模板系统投入350万元,大型设备相关费用250万元,总投资(T)为1000万元。计划生产预制梁(如40米箱梁)1000片,则每片梁应分摊的预制场建设成本为1万元。该费用将计入每片预制梁的综合报价中。对于生产多种构件的预制场,则需要根据各种构件的生产复杂程度、占用资源比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内部分摊系数。
计量与结算:计量对象是预制场产出的合格构件实体数量,如箱梁的“片”、轨枕的“根”、管片的“环”等。结算节点通常与构件的生产完成和验收合格状态挂钩。常见的支付模式是:在构件预制完成、达到规定强度并经验收合格后,支付该构件合同价格的大部分(如70%-80%),待构件安装就位后,再支付剩余部分。这种模式有助于保障预制生产的现金流,并激励承包人保证构件质量。木屋工程造价结算
〔4〕混凝土拌合站
计价方式:拌合站的费用计价核心在于将station的设立与运营成本科学地摊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首先需确定拌合站的核心参数:设备型号与产能(如HZS180站)、计划总使用时间(如工期24个月)、预计总生产方量(V)。设备本身的购置或租赁、安装、拆除费用(E)是固定投入。此外,还需考虑场地费用(租赁、硬化)、人员工资、水电消耗、维护保养等运营成本(O)。则每立方米混凝土应分摊的拌合站费用U=(E+O)/V。例如,某城市地下管廊项目,拌合站设备相关费用200万元,预计两年运营成本160万元,总预计产量80万立方米,则每方混凝土分摊成本为4.5元。此费用将构成混凝土综合单价的一部分。
计量与结算:计量的最直接依据是拌合站电脑控制系统记录的实际生产并用于永久工程的混凝土方量。结算通常按月进行。每月,承包人提交经监理工程师核对签认的混凝土供应量报表,业主方根据合同约定的混凝土综合单价(已包含拌合站费用)办理进度款支付。关键在于确保计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并明确区分用于永久工程和临时设施的混凝土。
▲综合计价要点深度剖析
〔1〕成本构成的全要素分析:进行精确计价的前提是全面识别并量化所有成本要素。对于驻地建设,需涵盖从临时用地征租、场地平整、给排水供电通信系统安装,到房屋建筑、绿化环保设施等全部内容。对于加工厂、预制场和拌合站,则需系统考虑设备基础的施工、主体设备的购置或租赁摊销、安装与拆除费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物耗、人工成本、日常维护以及最终的恢复原貌费用等。任何一项的遗漏都可能导致报价失真。工程预结算管理岗
〔2〕市场价格与行业惯例的参照:计价不应是闭门造车,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建筑市场行情。需要通过询价、参考造价信息、调研同类项目等多种方式,了解临时设施建设所需的主要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的市场价格水平,以及类似规模设施的通常造价范围。这既能保证报价的竞争力,也能避免因报价过高或过低引发后续争议。
〔3〕风险因素的审慎预判与应对:在计价时需具备风险意识。应考虑的主要风险包括: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的价格波动风险;关键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的停产维修风险;因业主方原因造成的工期延长,导致临时设施使用周期增加的成本风险;以及环保政策收紧可能带来的额外投入风险等。合理的计价应通过设置适量的风险预备金,或约定清晰的价格调整与补偿机制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单独计量及结算的核心价值
〔1〕精细化成本控制:将临时设施费用单独列项计量与结算,使得这部分成本的投入、归集和核算变得清晰透明。项目管理团队可以随时掌握该类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避免费用的无序超支。
〔2〕清晰化责任界限:明确的计价与计量规则,有助于在合同双方之间划清费用责任。避免了在项目结算时,因临时设施费用是否已包含在永久工程单价中、分摊比例是否合理等问题产生纠纷。清晰的界定为合同的顺利履行提供了保障,减少了潜在的索赔与反索赔。
〔3〕优化资金支付管理:独立的计量结算体系,使得业主对承包人前期为设立临时设施所投入的大量资金能够进行合理补偿,改善了承包人的现金流状况,激发了其履约积极性。同时,对于业主而言,按确认的、可量化的完成情况支付费用,也使资金支付行为更加规范、合理,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工程固定价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