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工程造价指标数据库体系建设思路方案及场景应用(上)工程造价工作性质 2025-07-18
返回列表

  建筑工程造价数据随着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程总承包计价模式转变的政策落地,工程造价指标大数据建设引起了行业的普遍关注。通过全面、深入地介绍工程造价指标的构成及体系结构,在完成工程造价指标再定义的基础上,建构了科学、全面、系统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运用专业计价软件工具与创新工程造价指标分析工作过程,改变了指标数据的生成方式,激活工程造价数据源头;探索打造自主、标准化标准清单库和强化造价文件质量控制,大幅提升工程造价数据质量,进而解决了指标数据质量控制难题。通过真实案例,分享工程造价指标大数据系统平台的建设方案及场景应用,实现了打通全过程加工工程造价指标的路径,实现工程造价指标全过程管理,持续为工程造价管理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改革方向。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合同计价的指导意见》以及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成都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管理实施细则》,更进一步为全川全市建筑行业国有企业的工程造价指标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们一直高度关注着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程造价指标建设这些重大变革举措。然而鉴于工程造价工作是一个充满人工智力活动的过程,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以及工程造价指标建设一直备受各种痛点的制约而裹足不前: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单位规模、实力的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流动频繁,导致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不到位、工程造价成果文件质量普遍不高。

  而建设业主单位也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标准尺度因人而异,致使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正运用这些内、外部痛点长期未化解,一直制约着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想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工程造价指标建设工作质的飞跃就需要更有利的时机以及更强有力的措施。

  借着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东风,我们充分前瞻、提前布局,在迎来工程总承包计价模式转变的关键时刻,通过艰苦卓越地努力,瞄准行业痛点逐个击破,构建工程造价指标系统,率先在全行业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安徽皖瑞工程造价

  〖1〗指标体系建设:

  〔1〕工程造价指标再定义

  工程造价行业并没有一套严格意义上的指标体系,从全行业角度来看,每位造价人对工程造价指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这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由于如此,各家的工程造价指标结构差异化很明显,数据颗粒度也不一致,致使指标数据之间不具有可对比性,只可以小范围使用,数据孤岛效应严重,基本不可能在行业内推广,故而难以产生经济价值。

  在工程造价指标大数据建设的第一步,我们就意识到:定义好工程造价指标,是筑牢工程造价指标大数据建设的基础底座;系统、全面、科学地搭建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是所有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发现工程造价指标仅指某一类指标数据是不能满足后续数据应用的,通过梳理我们涉及的所有工程业态,寻共同、找差异,并对标市场,经过半年的反复摸索与优化调整,最终完成了工程造价指标的再定义。

  率先在全行业中提出:

  工程造价指标是一套以宏观与微观(对比)指标数据相结合、经济指标以及与之对应的技术指标构成的成体系、结构化、多维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

  在经济指标方面,将之分解为宏观经济指标与对比经济指标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指标,指的是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规模所对应的造价指标数据,主要用于工程项目造价的总控,比如我们常说的某办公楼的单平方米造价指标。

  对比经济指标,指的是某个功能区域的单位工程规模所对应的造价指标数据,主要用于工程项目造价对比分析,比如玻璃幕墙每平方米造价、空调服务区域每平方米造价。

  在造价指标大数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仅关注工程造价指标的经济方面是不够的。因此,在工程造价指标中还引入了技术指标,并且也分成了宏观与对比两个方面。

  宏观技术指标,又称之为规划指标,如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等。

  对比技术指标,又称之为设计指标,主要是针对工程细部的具体技术指标,如钢筋含量、钢模比、墙窗比等。工程造价市场价

  通过经济和技术指标的结合,在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设计优化、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投资决策等多个领域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价值。

  〔2〕建构科学、全面、系统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

  在完成工程造价指标再定义的基础上,建构科学、全面、系统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就自然成为首要工作,也是整个工程造价指标大数据建设的核心工作。

  我们参考了行业内许多优秀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自身的工程项目情况以及展望指标数据应用方向,不断优化调整,最终构建以“工程业态-工程专业-指标项”三级形态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

  (1)工程业态

  最初想用一个工程造价指标模板涵盖全部工程业态形式,不过因为建设工程业态丰富多样,“一套模板打天下”的尝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接着尝试按不同工程业态分别设置模版,发现模板又太多太乱。

  为了避免由于建设工程业态丰富多样造成指标模板设置过多过乱,最终决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采取按工程业态大类进行设置,分别设置了房建、市政、零星等多个大工程业态模板,并尽量做到类似业态相兼容,方便后期工程业态的管理与维护。

  (2)工程专业

  我们发现,行业内存在个别工程业态和工程专业混为一谈的情况,例如:通常提及的绿化工程、景观工程等,既可以视作工程业态,又可以看作工程专业。这种跨层级关系是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避免的,否则轻则造成数据结构混乱,重则造成体系坍塌。

  因为工程专业是整个指标体系的重点,为此严格区分了工程业态和工程专业层级,明确了工程业态主要用于工程对标,而且必须由工程专业组成。正由于有了严格的层级划分,使数据归集关系变得清晰,防止了数据混乱的情况发生。建筑工程造价前景

  (3)指标项

  按照设定好的指标项规则归集清单条目才能形成有效的指标数据。我们的工程造价指标项采用以“构件、成品、表面、系统”等实体为核心设置指标项,将相应的实体、措施、附属、配件等所有对应的工程量清单条目归集在同一指标项下,方便与主流市场价格进行同口径对比,也为“菜单式”测算做足数据储备。

  〔3〕探索灵活多变的工程专业组合方式

  随着建设工程需求、技术的大发展,新业态、新专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指标体系怎样快速适配,怎样减少适配对,既有工程指标体系的影响,亦是必须要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鉴于我们采用的“工程业态-工程专业-指标项”三级形态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核心为工程专业,为此我们着重探索了工程专业组合方式的变化,以便在适应工程业态的多元化趋势的同时,又确保指标体系结构的相对稳定。

  通过若干工程专业“搭积木”方式实现工程业态的二次组合。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些工程专业在不同工程业态中多次反复出现,例如绿化专业就在房建、市政业态中均频繁出现;还有些工程专业只在特定的工程业态中出现,例如医用气体工程只会出现在卫生建筑业态中。

  为此,我们打破工程业态固化工程专业的壁垒,将多个工程业态中反复出现的工程专业设置为“通用专业”,将专业性较强的工程专业设置成“专项专业”,把“通用专业”与“专项专业”从工程业态中释放出来,以便实现跨工程业态使用。

  通过“固化与可扩展”相结合工程专业的设置,从而减少新增专业对既有工程指标体系结构的影响。我们将传统、成熟的指标项“固化”到相应的工程专业中,将那些较少出现或特定工程才使用的指标项纳入到“可扩展”工程专业中,确保指标体系结构的相对稳定。

  例如:弱电智能化这个大专业,我们将成熟的、常用的指标项归集到“弱电工程”专业中,固化“弱电工程”的指标项,保持其稳定;对那些较少出现或特定工程才使用的指标项纳入到“智能化工程”专业中,在这个专业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充指标项,保持其“可扩展”。兰州恒基工程造价

  〖2〗管理机制创新:

  〔1〕创新工程造价指标分析工作过程

  传统的工程造价指标分析工作过程:工程算量——编制工程计价文件——指标分析。这种分析工作均是基于工程计价成果文件完成后再按照业主制定的电子表格模板进行人工手动分析,即所谓的“事后分析”。

  这种“事后分析”弊端很多:

  (1)增加了造价人员的工作量,造价人员要结合算量底稿、工程计价文件、图纸等资料按照业主制定的工程造价指标体系重新分析,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2)有些业主管理不严格,造价人员的指标分析工作会拖沓,迟迟完成不了。

  (3)最严重的问题——指标分析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人为因素干扰。例如:由于业主制定的电子表格模板不完善,指标列项界面不清晰,造价人员对指标项的理解差异,造成数据归集偏差;甚至有些造价人员为了完成指标分析工作,通过“凑数据”的方式敷衍塞责,这些情况和行为都可能产生“有害数据”。不过因为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无法追溯原始造价数据,造成部分有害数据成为“漏网之鱼”堂而皇之地进入到数据库,久而久之,随着数据累积越来越多,造成“有害数据”滋长,数据偏差会越发严重,数据信服度会严重下降,进而丧失了数据的应用价值。

  为了消除“事后分析”的各种弊端对工程造价指标数据导致的不良影响,我们在专业计价软件中开发置入了指标分析模块,创新发展了工程造价指标分析的工作过程:工程算量、编制指标清单(同步)——生成(合并、拆分)工程计价文件。造价人员在开展工程算量工作的同时,借助计价软件中业主单位定制的指标模块同步编制指标清单,实现算量和指标清单编制同步进行。在指标清单编制完成后,使用计价软件的合并和拆分功能,自动合并生成工程计价文件。

  这一创新的工作过程将指标分析工作充分前置,把其转变成“事前分析”,极大地规避了“事后分析”的各种弊端。在编制指标清单时,尽管会增加工作量,但是通过计价软件的清单合并与拆分功能,能够自动合并生成工程计价文件,又减轻了工作量,通过工作量的一增一减,不额外增加造价人员的工作负担,这样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工作;通过编制指标清单,将指标分析工作前置,使其成为清单编制过程中的必经节点,让造价人员无法避开,从而有效地节约了时间;同时,这也是该工作过程的亮点。工程造价有哪些公司

  运用专业计价软件指标模块及系统平台的管控技术手段,实现指标清单项按制订好的指标体系进行严格归集,并进行指标的自动分析,这个过程减少了过多人为因素对指标数据的干扰,确保每个工程项目指标数据高可靠性、高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减少有害数据的产生,为造价指标数据的后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2〕发展基于国标清单的工程造价指标成果文件

  传统的工程造价指标分析工作都是基于业主制定的电子表格模板进行人工手动分析,因此形成的工程造价指标成果文件也是电子表格。这种成果文件有个很大的弊端:尽管指标数据都是来源于工程计价文件,不过两者之间的数据无法互通,数据可追溯性差,发现问题时还需要重新分析工程计价文件,才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耗时费力。

  若是可以把数据源引入到工程造价指标成果文件中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为此我们发展了基于国标清单的工程造价指标成果文件。这份成果文件我们称之为“指标清单”,它与国标清单并无二致,均包含清单组成要素(清单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也还是量价合一的计价文件。

  不过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1)工程结构划分不一样。国标清单的工程结构是按照工程层级搭建的,而指标清单的工程结构是按照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搭建的。

  (2)计价模式不一样。国标清单采用综合单价计价模式,而指标清单采用全费用单价计价模式。

  (3)清单条目归集要求不一样。国标清单条目没有归集要求,而指标清单条目必须要按指标项进行严格归集。

  (4)指标清单最特别的是指标项有指标参数要素,而国标清单运用没有指标项,因此相应也就没有指标参数要素。

  鉴于指标清单是基于又高于国标清单的,因此只需要在专业计价软件中增加指标模块功能就可以实现指标清单的查看、编制以及指标的分析,方便了成果文件之间的交互使用。工程造价工作性质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