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行业的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探析上海东南司法鉴定所 2025-09-28
返回列表

  司法鉴定会计实务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传统市场架构中,项目建设通常涉及五方主要责任主体: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其中,勘察、设计与监理三方在实践中往往受雇于建设单位,作为其专业技术支持力量存在。然而,随着建筑市场的持续演进与项目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监理单位的市场定位逐渐显现出模糊化的倾向,其实际作用与行业价值相较于其他主体也面临更多争议与质疑。在此背景下,推动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与迫切需求。本文将系统分析工程监理的核心职能、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并重点探讨监理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工程监理在项目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1)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基本底线。工程监理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框架下,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安全监督职责。在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重点通常集中于对施工图纸的全面审核,确保其符合专业技术规范与安全性要求。然而,仅完成图纸审查远未达到全过程监理的深度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向前延伸至方案论证,向后覆盖至施工全过程,对各类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严格把关,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动态辨识与管控,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监督手段,切实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水平。

  (2)控制工程质量的核心力量

  工程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线。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通过对进场材料、施工工艺、工序交接、隐蔽工程等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文件与规范标准。此外,监理工作还需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建筑物作为长期存在的实体,一旦建成便难以轻易改变,若其在功能、形态或环境影响方面与周边环境产生冲突,将可能引发后续使用问题或社会矛盾。因此,监理人员需具备前瞻性视野,在施工阶段即对建筑与环境的适配性进行监督,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和谐融入城市肌理,满足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沧州渤海司法鉴定中心

  (3)提升建筑经济性与耐久性的重要保障

  任何建筑物均有其设计使用年限,而这一年限的实现程度直接取决于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监理工作通过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构造节点等的严格监督,直接影响建筑的耐久性与长期使用性能。例如,在施工准备阶段,监理人员需参与现场实地勘察,分析可能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外部因素,并提出应对预案。同时,监理还需对建筑材料的性价比进行科学评估与监控,避免因盲目追求低成本而牺牲工程质量,从而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当前监理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集中度偏低

  我国监理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主体数量众多。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监理企业约990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规模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且呈现高度分散态势。当年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仅40家,行业百强企业的监理收入占全国监理总收入的比例甚至出现小幅下滑,行业CR8指数(行业前8名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4.46%,属于典型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这种“小、散、弱”的行业格局,导致大型监理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优势,整体行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福建天证司法鉴定所

  (2)资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通过对监理企业资质等级构成的分析可见,近十一年来,拥有综合资质和甲级资质的企业数量虽持续增长,但其在企业总数中的占比始终在36%至47%之间徘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比例在2017年后出现数次下降,2020年随着监理企业总数增速回升,高资质企业占比进一步降低。这反映出行业整体资质水平提升速度滞后于企业数量增长。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在建工程项目规模严重不匹配,一线监理岗位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此种情况易导致“资质挂靠”等违规现象频发,损害行业信誉与发展生态。未来行业监管应逐步从注重企业资质审批转向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畅通优秀人才从业渠道,净化市场环境。

  (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亟待优化

  监理行业从业人员总数虽保持增长,但与企业数量增速相比明显放缓。正式聘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至67%至78%区间,临时聘用人员比例维持在30%左右,表明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强。更令人担忧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从2010年的55.20%显著下降至2020年的42.50%。监理行业普遍面临收入水平不高、安全责任压力大、职权落实不到位、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等现实问题,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造成中青年技术骨干流失严重,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制约了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监理企业需着力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提升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岗位吸引力,同时加强在职培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上海法衡司法鉴定所

  ▲传统监理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的战略路径

  目前,国内具备综合资质的设计单位多数同时拥有造价咨询和监理资质,而部分大型监理企业也兼具造价咨询和招标代理资质。这种资质交叉为转型提供了基础条件。现阶段,我国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设计单位为龙头,向上下游业务延伸;二是以监理企业为主导,整合设计等资源进行分包协作。对于传统监理企业而言,在“监理牵头、设计分包”的格局下,可通过以下方式拓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

  (1)实施战略联盟与联合经营

  当前,许多监理企业从业人员持有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但拥有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证书者相对较少。同时,即便企业内部有造价持证人员,也常因企业缺乏造价咨询资质而无法积累相应业绩。对于那些作为设计院子公司存在的监理企业,可借助母公司的技术优势,与设计院或其他专业咨询机构组建联合体,共同承接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这种联合经营模式能够快速弥补监理企业自身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短板,是当前最为直接、高效且普遍的转型途径之一。

  (2)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

  部分有实力的监理企业可考虑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已有成功案例:某项目管理公司从施工管理起步,通过先后收购咨询公司、监理公司,并整合获得造价、招标代理资质,最终收购甲级设计院,逐步构建起覆盖全专业、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能力。实力较强的监理企业可以此路径为参考,审慎并购小型设计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等,快速获取相关资质与人才,拓宽业务范围,打造一站式工程咨询服务平台。商丘商都司法鉴定中心

  (3)推动内部改革与管理创新

  转型成功离不开内部机制的深刻变革。传统监理企业的人员结构多以现场监理技术人员为主,而全过程工程咨询要求配备知识结构完善、具备跨专业协调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在管理模式上,传统总监负责制需向全过程工程总咨询师负责制转变。企业需重新定义总咨询师的职责权限,建立与之匹配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其引领项目全过程的积极性。唯有推进人才结构优化与管理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监理企业方能夯实全过程咨询业务的发展基础。

  (4)以EPC项目监理为切入点拓展业务

  目前国内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其服务内容大多仍集中在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施工监理及项目管理等阶段,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咨询与报批报建等环节尚未被充分整合。值得注意的是,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发承包方式,其管理范围覆盖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全过程,对总承包方的全过程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对传统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要求。监理企业可积极投身于EPC项目的监理服务,在此平台上深度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积累经验、锻炼队伍,为最终向全面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监理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既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的时代要求。面对行业集中度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等困境,监理企业应主动求变,将自身发展融入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大潮之中。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内外部改革以及深耕EPC项目监理等多种策略,逐步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能力。这一转型过程,既是对监理行业传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价值重塑、挖掘市场潜力的战略抉择,必将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上海东南司法鉴定所


搜索

0758-680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