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结算招标文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技术正在深度融入工程建设行业和数字化运营管理领域,为工程项目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注入了互联网思维的全新活力。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作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信息化的杰出代表,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应用和高度重视。
BIM技术以其独特的三维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参数化、一体化、信息完备性等特点,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工程项目中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实现在项目策划、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传递,为各类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能管理平台。
在我国"十三五"医疗改革深入推进和民营资本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医院工程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由于医疗建筑具有专业性强、涉及专业多样、功能复杂、施工及运营难度大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难点领域。基于当前医院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BIM技术在医院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工程造价结算
▲项目决策阶段的可视化应用创新
提升决策科学性的关键作用
医院建设前期通常需要对区域城市化进程、人口分布特征、疾病谱系和当地医疗资源分布状况、建设地块特点等进行深入的数理分析,以此确定医院建设中的科室比例配置和医患流线、洁污流线等重要条件,为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为项目决策提供关键要素。
然而,医院建设特别是民营医院的投资决策者往往缺乏对医疗功能和建筑设计的综合理解。当前医院建设方案评审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关注建筑效果图的美观程度,而忽视功能合理性的现象。对于医院场地布置如何影响医院运营和未来发展,以及医院基本功能要求(如医患流线、洁污流线等)的优劣评判,由于参与者经验差异和对方案理解的不同,导致评判标准不一,这使得医院在决策阶段就可能存在不合理性和发展制约。
▲BIM技术在决策阶段的具体应用
通过加强决策阶段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可视化视图,为科学审查规划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BIM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能够对场地与拟建建筑物的空间数据进行精准建模,快速生成具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如土方平衡量计算、排水泄洪方案优化、预留发展用地规划等。
在规划阶段,BIM技术可以帮助评估指定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模拟医院空间发展脉络,从而优化确定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位置和建筑主体布局,为关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利用BIM技术的三维特性,决策者可以在规划方案阶段直观审视医患流线、洁污流线、人车流线等各种模拟情况,这种直观的交互方式为规划方案的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避免使用功能上的先天缺陷,在规划阶段为医院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工程结算监理的目的
▲三维模式引领建筑设计革新
〖1〗与业主的三维交互模式创新
鉴于医疗建筑功能复杂、涉及专业多样的特点,通常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初步设计阶段,业主就会引入相关医疗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医疗管理人员根据使用需求组织设计单位完成平面布局方案的审定工作。然而,医疗专业人员往往缺乏对建筑空间的深入理解,主要关注点停留在房间面积大小上,对空间尺度的判断容易产生偏差。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在设计单位根据审定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施工图设计,施工单位按图完成墙体等施工后,医疗人员在现场核查时才发现实际空间尺度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进而提出拆改要求。这种情况常常引发设计单位、工程管理者和使用方之间的责任推诿,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造成项目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BIM技术的可视化特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项目初期就应当转变传统的平面化设计理念,采用三维模式引导设计全过程,为医疗专业人员模拟展示房间平面尺度、空间高度,甚至初步的家具和医疗设备布局。例如,在设计心内科导管室时,不仅满足医疗人员和设备使用的面积需求,更通过三维模式清晰展示空间形态,使医疗人员对建筑空间建立直观认知,从而为平面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避免因图纸理解偏差导致的工程延期和资金浪费。
〖2〗设计单位内部的三维协同设计
在传统的二维设计环境下,图纸信息不完整和缺乏直观交流平台的问题,使得管线综合成为业主对施工图成果最担忧的环节。这种情况不仅提高了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要求,更增加了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建设工程结算经验浅谈
通过BIM技术建立全专业模型,设计师可以显著提升各专业间的协调性。利用虚拟的三维环境,设计团队能够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幅提升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及时排除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冲突问题,还能显著减少因此产生的变更单数量,同时极大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因施工协调不畅导致的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
▲提升竣工成果交付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1〗传统竣工交付模式的局限性
建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营。在项目竣工后的移交环节,目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施工单位向业主交付的竣工成果主要是基于施工过程绘制的竣工图纸。
然而,由于医疗工程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管线系统(包括给排水、空调风管、空调水管、消防管道、电缆桥架、弱电桥架、医疗气体管道等)错综复杂,传统的平面化竣工图纸往往给业主后续的运营和维修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负责运营和维护的物业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和竣工图纸,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反映真实的设备安装情况、材料使用状况,以及常用配件、易损件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资料。
〖2〗BIM技术在竣工交付中的创新应用
实际上,这些重要的运营维护信息往往淹没在各种纸质文档中,而纸质图纸具有不可延续性和不可追溯性的特点,这不仅导致项目移交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隐患,更重要的是迫使物业管理部门在日后运营过程中不得不重新摸索建筑设备和设施的特性和工况。装修工程结算表范本
BIM模型能够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整合,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平台。通过将BIM模型与施工过程记录信息相关联,甚至可以实现包括隐蔽工程图像资料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集成。这种方法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而且能够在未来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显著降低交付时间,减少运营风险。
▲强化运营维护的有机融合与创新
医疗建筑运营维护的特殊性
医院运营维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筑能耗在运营成本中占比较高,且设备维护复杂性突出。在常规的医院运营维护过程中,通常要求物业管理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前提前介入,以便熟悉空调、给排水、医疗气体、强弱电等系统的图纸和实际安装情况(包括管线走向、产品参数等),为日后的运营维修创造条件。造成这种被动管理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物业单位依赖的竣工文件信息不完整。
BIM在运营维护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BIM技术的信息完备性、可视化、参数化、一体化等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医院建筑的数字化模型,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规范工程结算的举措
〖1〗建筑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
医院运营的首要任务是安全保障。基于完整的BIM信息模型,可以关联监控摄像头建立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隐患,优化完善现行管理模式。通过配置监控大屏幕,可以实现对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集中操作,并与其他子系统协同进行突发事件管理。
在人员密集区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尤为重要。BIM技术可以有效消除管理盲区,实现预防、警报和处理的完整闭环。以消防事件为例,一旦发生火情,系统会自动报警,并三维定位显示着火位置和房间信息,为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提供准确信息支持。
〖2〗物业管理和设备维护
设备维护是确保医院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BIM模型可以查询设备的各种信息,包括使用期限、维护记录、安装位置和供应商情况等。系统可以对即将到寿命期的设备进行预警,提醒管理人员及时更换;同时能够准确定位虚拟建筑中的相应设备,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院的扩展和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BIM的物业管理系统可以清晰显示建筑墙体的可拆除性及墙体内管线布局,有效管理复杂的地下管线系统,直接查看管线间的空间关系,为医院今后的改造、扩建和管网维修、设备更换提供极大便利。工程未结算如何
〖3〗能源消耗精细化管理
医院的能源消耗计量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BIM系统可以对能耗情况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如各区域每日或每月用电量等,并对异常能耗情况进行预警标识,有助于加强科室成本核算,为医院优化运营模式甚至调整前期投资回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BIM技术引领医疗建筑行业变革
美国总承包商BIM论坛协会主席John Tocci曾指出:"BIM实施不易,成本不菲,但效果显著。"这不仅是因为BIM能够带来巨大的业务优势,更重要的是BIM技术引领了从平面CAD技术向三维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行业革命。
医疗建筑行业的从业者,特别是业主方,需要更新观念,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积极应用BIM技术,使医院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过程更加合理、有序和具有前瞻性。在这个重大变革过程中,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企业和个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BIM技术在医疗建筑工程中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它不仅能够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医疗机构的长期运营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BIM的深度融合,医疗建筑项目管理将迎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新时代。工程竣工多久办理结算